[一入儿科门 医者父母心] 乌鲁木齐儿科

人物简介:袁敏华, 1965年4月出生,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儿科 主任。从医30余年, 潜心研究儿童突发、高发疾病病理知识,积极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运用到临床上。每次坐诊日都会接诊百余名患儿,坐诊时间常常 延长1-2小时。

 

图为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袁敏华正在坐诊,向患儿家长询问孩子症状。

(记者刘薇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刘薇 实习生马芯)6月24日,和袁敏华约在门诊楼采访,到医院后给她打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好在,来找她的人很多,不少抱着孩子的父母一边爬楼,一边对孩子说: 我们去找袁奶奶,给宝宝瞧病。

跟着人群,记者很快找到了袁敏华的诊室,门口的诊台上已有厚厚一摞病历,候诊区排着长队。

诊室内,袁敏华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两支笔,其中一支笔的笔头是鸭子造型,看病时有些孩子会闹,她就拿出小鸭子哄他们。

下班不下线,为家长答疑惑

袁敏华总是亲切地称呼患儿为 孩子 ,在她看来,儿科医生就是要怀着父母心。

袁主任,我家娃这几天总是嗜睡,您给瞧瞧。

说话间,一位妈妈焦急地走进诊室,身后跟着一个小男孩,看起来五六岁的模样。从门口到袁敏华的身边,只有几步路,袁敏华却很快发现,男孩走着 剪刀步 。

如果不是顽皮,这种步态就意味着他头部受过伤。

袁敏华立即询问,孩子最近是否有呕吐等情况。几经询问,孩子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三天前在外边荡秋千摔了一跤,因为是偷跑出去玩没敢告诉妈妈。

经过详细检查,孩子果然有轻微的颅内出血。

袁敏华告诉记者,医生看病不仅要耐心听家长的主诉,也要仔细观察,细微的变化都能成为诊断的佐证。

儿科医生要像妈妈一样,眼里、心里都是孩子。

因为细心,袁敏华帮助不少小患儿及时筛查出病症。

不久前,一名两岁的孩子来看感冒,听诊时袁敏华发现心脏部位有杂音,建议让孩子做心脏彩超。孩子的妈妈却很不满, 我的孩子在很多大医院都看过病,从来没有医生说过他有心脏病。

在袁敏华的坚持下,孩子做了心脏彩超,发现他确实患有复杂型的心脏病,由于病情特殊只能去北京手术。孩子在北京完成手术,恢复良好。孩子的妈妈拨通袁敏华的电话报平安,也为自己当日的态度道歉。

孩子们健康是她的心愿

同事们都形容袁敏华像个陀螺,一天转个不停,却从未见过她抱怨一句,永远都精力充沛。

儿童疾病来得快、去得快,但是发生变化也很快。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目前没有儿科病房,小患儿们诊断后多是回家护理,袁敏华则想到了用手机来延伸服务,每名找她就诊的患儿,她都会和家长留下电话号码和微信,下班不下线,随时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

袁敏华的微信里有1500多名联系人,其中9成以上是患儿家长。

孩子病情变化一般发生在晚上,家长束手无策时,可以发送视频,让我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的状态,我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保孩子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袁敏华说,家不在乌鲁木齐的孩子,能用手机解决的,就不用他们再跑一趟复诊,还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举多得。

几个月前,袁敏华接诊了一名来自库尔勒的小患儿,两岁半的小男孩被妈妈抱进诊室,面黄肌瘦,小脑袋也耷拉着。

孩子严重的营养不良,看体格像七八个月大,已经疳积了。

袁敏华建议这位家长在医院附近找了旅馆先住下,此后每天按照医院搭配的食谱喂养孩子,按时喝中药,并定期来给孩子推拿,一个月后,小男孩精神越来越好,体重也增加了5公斤。

护士每天给他拍一张照片,一个月后30张照片连起来,孩子的成长变化一目了然。

袁敏华也没有因为小男孩痊愈,回家了,就和他断了联系,依然一有空就和小家伙视频聊天,看看他的状态。每次听到他稚声稚气地喊袁奶奶时,袁敏华感到很欣慰: 孩子们健康就是我的心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袁敏华已经是首府屈指可数的儿科专家,但她更在意整个团队的水平以及对年轻医生的教育

工作之余,袁敏华还肩负着教学任务,定期整理病例,召开病例讨论会,通过 传、帮、带 的方式对年轻医生言传身教,指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进修生、实习生的临床工作,定期给他们讲课及组织病例讨论。

儿科荒已不是新话题,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儿科医生不足的现状更明显。

袁敏华说,面对未来,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如她一般爱孩子,加入儿科医生团队,守护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