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积极培养“新农科”人才:吉林农业大学

 

21世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正在颠覆性地重塑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当然也包括农业。新科技呼唤着新农科,吉林农业大学承担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人才培养的使命,不断开拓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产教研的融合,积极培养“新农科”高端人才扎根吉林黑土地。

开创订单班、“1+N”企业进课堂计划

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沈成君说,吉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很早就将企业引入到教学,开创了很多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1+N企业助力学生就业成长计划”,就是让企业课程植入学校课堂。“1+N”计划就是学校+多个知名企业,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和实训平台,通过课程讲授、拓展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此计划自实施以来,学校已与25家优质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订单班”计划,也是为大学生就业而实施的培养计划,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实施订单培养计划,学生在大三时经过层层选拔,优秀的学生会进入“订单班”,开始接触企业专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都是根据企业实际所需人才岗位出发,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采用“定向培养”的教学模式。

另外吉林农大与专业相关的多家企业合作,创立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董事会办学模式,让企业的高层人员融入学校的办学成员当中,参与学校的一些教学计划,同时企业也享受着优先选择人才的优势。

共建基地,将扶贫和科技融入黑土地

共建式合作模式也是吉林农业大学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共建式包括校企共建、校政共建、国际共建等合作方式。吉林农业大学曾与白山市政府深入合作,并与当地4户民企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从1999年开始,吉林农业大学便与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发展棚膜经济、建立园艺育苗中心,20年来,10余个学科专业、50余名专家教授、千余名学生多次深入该村开展服务,参与指导生产实践。这种共建式的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农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将扶贫和科技真正融入了黑土地。

校企“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发挥企业的作用,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吉林农业大学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78个国家和省部委级科研平台,承担着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

为让这些科研成果迅速落地,学校也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吉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吕文发介绍说,在科研成果研究方面,学校与很多企业进行合作,与先正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化集团、中粮集团等27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在科研合作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平台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双方可以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研发产品。同时,高校在国家有关政策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参考企业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调整。

未来,吉林农业大学将培养“新农科”人才,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合作,打造“新农科”的新专业、新师资。同时,“新农科”将打造本硕博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可以顶天也可以立地,既能研发科研项目,又能扎根黑土地,培养的将是一批新型高端人才、卓越的拔尖人才,是“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 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