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神针好用吗_教案就是上好课的“定海神针”?未必!

人工智能朗读: “先不要问老师能为学校做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老师做什么。”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某高职院校对未带纸质教案上课的5名教师进行了公开处理。据了解,该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修订了《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将上课不带纸质教案、上课使用手机通话等19种情形视为教学事故。对上课是否应该带纸质教案,网友们纷纷表示,“应该因人而异”“教案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上好一节课”。

我们可以请这所高校的管理者回答一个问题:这5名教师领了“公开处理”后“改邪归正”,认真带纸质教案上课,但他们从此就一定能上好每一节课了?他们从此就热爱这个职业了?如果无法得到肯定的答案,学校难道只是实现“带了纸质教案就不是责任事故”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笔者非常认可深圳一位教研员的做法,他是一位专业素养极高的学科教师。他告诉我,他给全区的学科教师作培训,但从没给老师们培训“学科”,而是组织他们看经典的教育电影。他认为,当好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培养这些“学科素养”,而是激励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这些电影就是最好的“燃料”。教师自己喜爱上了教育,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套用那些培训得来的“假把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课堂砥柱一定不是教案,更不是非纸质不可的教案,而是教师那颗心,那种发自肺腑的爱心。有了这份爱,他一定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而这精心的准备可能包括教案,但一定不等于唯有教案。他的精心准备一定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细节预设,以及对教学最负责任的安排。

这些网友们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还在一所高校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没打破,思想没解放,“管本位”依然严重。最近,笔者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刘艳萍校长的专著《点燃老师,照亮教育——学校生长日志》,深深为刘校长的智慧折服,也为李希贵校长的用人智慧和教育思想折服。刘校长刚到一分校时,曾焦虑地打电话请教李希贵如何管理,李希贵告诉她:“先不要问老师能为学校做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老师做什么。”这就是最好的对教师的尊重和赋能。

学校只有努力为教师赋能,才能让本不热爱这份职业的教师爱上教育和学生,让本来热爱的教师深深挚爱。笔者到共乐小学当校长,也是第一次做一把手,但笔者一直记着自己做一线老师时的无奈与反抗,于是给自己定下了做校长的初心——变“学校的事就是老师的事”为“老师们的事就是学校的事”,不断在内心问自己:老师可以不做哪些事?学校能为老师做哪些事?老师喜欢做哪些事?

教育与教学,必须从爱出发,舍此别无他途。今年夏天,深圳市教育局张基宏局长告诫所有校长:要善待教师,教师如果不开心不幸福,学生就不可能开心幸福。

(作者系宝安区共乐小学校长)

[编辑:李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