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民企为何不“感冒”?】

日前,哈尔滨市举办了第十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与往年的同类型比赛不同,今年的焊工比赛专门增设了非公、小微企业专场,获得一定名次的选手可以直接晋升为中级工。然而有媒体记者在现场发现,当天的非公、小微企业专场只来了两家企业。

政府部门举办的技能竞赛,热脸贴了冷屁股,确实令人尴尬。按理说,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贝”——作为企业产品的制造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技能人才的技能高低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先进机器设备可以引进,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却引进不来——为什么多数民企对于提升人才技能的竞赛不太“感冒”?

“他去参赛了,谁来干活?”一家民企负责人的这句话颇富代表性。说到底,就是一个利益问题。让职工去参赛,来来回回浪费不少时间,对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民企来说,无疑将对正常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更进一步,倘若参赛职工获得一定名次,技术职称随之晋升,企业要不要给他们涨工资?万一他们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企业又得重新招人,那就更糟了。从短期和局部利益来看,民企让职工参加技能竞赛也许是“得不偿失”,但长远来看并非如此。

一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必然是目光远大、举重若轻的战略家。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用“大人才观”去使用人才、管理企业。担心自己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流失,可以用物质待遇、发展机会、企业文化等留人,而不是用“绳子”捆住他们。哪怕技能人才被挖走,只要自身企业发展前景良好,也不必担心招不到人。恕我直言,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让职工参加技能竞赛的民企是很难做大的。

上述只是企业原因,技能竞赛本身有没有问题呢?从一些地方举办的技能竞赛来看,还是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有的技能竞赛纯属拍脑袋决策,名堂很多、条框不少,其实是脱离实际的自娱自乐,中看不中用,引不起企业兴趣;有的技能竞赛为少数专业选手而设,项目设置高不可攀,大多数职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赛”兴叹;有的技能竞赛图规模、讲排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久之对职工失去吸引力……如何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才能将技能竞赛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是组织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技能兴企,人才强国。时下,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如何激发企业积极性、提升企业配合度,让培养技能人才成为更多企业的一种自觉,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