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市民生活越来越好穿着打扮越来越时尚

发布时间:2019-12-04 10:15 作者:徐楠 浏览次数:  【字体: 】

商场内琳琅满目的衣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穿着打扮也越来越时尚。

从过去的“一衣多季”、颜色单一,到如今的“一季多衣”、色彩艳丽;从过去的有衣服穿便可以,到如今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从过去一双布鞋、胶鞋孩子们轮流穿,到如今人人每一季度拥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通过这些点滴变化,见证着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

从颜色单一到五颜六色、款式新颖,让人眼花缭乱

新中国成立之初,男性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带扣的长袍,女性市民穿旗袍。衣服的面料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当时,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黑、灰、蓝、绿为基础色的服装。

“我们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些花花绿绿的衣服穿。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重心基本都在劳动上。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那么多衣服穿,加上兄弟姊妹又多,老大穿着小了给老二,老二穿了再给老三,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家住集宁区益康苑小区的史大娘是1949年生人,她的成长,见证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

史大娘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做衣服是件大事。后来到了70年代,开始流行“的确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挺括滑爽,易洗快干,经蹬又经踹,一件顶三件。

改革开发后,人们开始接触到了喇叭裤和高跟鞋。走在街头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潮男靓女烫着大波浪,穿着花衬衣。姑娘们穿着高跟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的响,特别好听。

时至今日,服装的花色更是多到数不胜数,款式也分外新颖。从服装店再到网络电商购物平台,人们买衣服的选择越来越多,款式也越来越新潮。

“我们这些老人们,虽然是只追求暖和,但是也越来越挑剔了。”史大娘说,“我今年还去皮革城买了一件皮草呢,暖和又好看。这要是搁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我重孙女上小学,今年又流行穿‘汉服’,一套也好几千块钱呢,不过挺好看的。”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不喜欢就舍弃,见证生活水平提高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我妈妈从小教育我的。”居住集宁区阳光华城的刘女士说,“但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和爱人在玻璃厂上班,一个月赚不了多少钱。孩子的背心,都是将大人们穿过的改小后穿。刘女士的母亲学了一手好裁缝手艺,“扯”了布,就能给孩子做出一年四季的衣服。孩子长的快,裤子短了,尤其是棉裤短了,外面加一截布,续上棉花,就能再穿一年。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全家的袜子打补丁是常有的事。现在的孩子,别说打补丁,稍旧一点的衣服就不穿了。”刘女士说,“现在我外孙女才9个月,衣服就一大摞。而且都是从品牌店买的,一件就100多块钱。那么一点的小孩,正好的衣服,几天就穿不下了,一包一包地送人。”

住在兴和县的侯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基本上衣服天天都买,只要是觉得没衣服穿了,就赶紧买一件。

“我今年57岁了,但是我特别喜欢那些大红色、大绿色的衣服。”侯女士说,“我每天就是这儿看看,那儿逛逛。看上的衣服,就直接买了。现在的人,生活太好了。前几天我收拾柜子,收拾出好多穿过一次又不喜欢的衣服。正好我家楼下有一位大姐身材跟我差不多,我就都送她了。”

品牌种类繁多,市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

走进集宁区各大商场,记者见到,琳琅满目的衣物和热情的导购,让市民应接不暇。

“我们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好一点的同学都穿以纯、森马、美特斯邦威、阿依莲,运动装比如李宁、361度、贵人鸟等等,我们可羡慕呢。”李女士今年29岁,向记者回忆起了她上高中的时候,“小时候我的衣服都是从五洲、新得乐海买,去门店里买一件衣服,觉得可了不起呢。现在想起来,自己都能笑醒。”

现在一出门,从沿街商铺到大型商场,服装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H M、ZARA和优衣库这样的国外快时尚品牌取代了许多老品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了,选择的空间也大了。同时,年轻人们开始用智能手机关注时装周,排队买联名合作系列服饰。对于没有购买渠道的本地年轻人,电商平台就变成了他们哆啦A梦的口袋,韩版、爆款又带动出另一套审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