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从人才培养入手,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明星效应”退烧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一度PD1/PDL1抗体药物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星,有数据显示,相关在研项目曾达到400余个之多。“就算都以创新的成果研发出来,市场有没有足够的需求容纳呢?”今年两会期间,医药界个别委员对医药产业中的投融资由于缺乏专业性而产生的“明星效应”表示担忧。

“任何新技术从诞生到应用都有着波折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的甄选、应用方向、切实落地到健康中国的实现等诸多阶段目前仍然缺乏了解医学知识、通晓产业生态、掌握投融资资源、引导行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免疫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教授说。

这样的人才要如何才能形成?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有着医科院学科背景的精英,在主管部门从事过管理工作,又深谙市场走向,熟悉金融业务,还碰巧手握资本……然而,这并不现实。那么,该如何从人才培养入手,为生物医药领域里的“明星效应”退烧?

求解创新技术投资如何更准把握

“二十几年前,人们一直认为读懂了生命天书,解码了人类基因组,生命活动中的‘错误’如疾病,就可以解锁甚至纠正了,然而后来才发现,基因可能会因为遗传物质的空间结构而被‘锁住’或者被‘激活’,这些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生命活动如果出错也会发生大问题,医疗‘着力点’因此进一步拓展甚至转移。”10月25日,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李海涛教授就“表观遗传与疾病”这个话题,向学员们讲解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带动人类对于生命机制认知的不断推进,产业的战略着力点也因此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这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合作推出的针对产业、企业、投资人士的“健康中国 产业领袖”培训项目的第二个模块“解码前沿科技”的课程内容。生命科学是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学科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产业前沿因此有着更丰富的选择,如果在创新技术研发前期就能够介入,更早的把握技术转化的主动权,企业家的基本生命科学素养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董晨院长表示,“清华大学有着基础研究的实力、也有跨学科的优势,在埋头推进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认知之外,还应该抬起头来从科学普及、知识传播的层面斧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引导投融资、企业的理性回归。”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直致力于开发金融与产业结合的项目,我们发现健康领域是其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产业。”五道口金融学员的健康中国项目负责人于栋表示,为了更进一步落地,将医学科技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以双轮驱动共同培育大健康的产业生态群。

改变滞后现状,科学前沿直接连线产业落地

“液体活检”是个看起来与高精尖距离甚远的领域,但事实上,随着近些年单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它成为最有可能走向临床的生物检测技术。但非专业研究人士对这一领域近些年的研究进展了解并不深入。

活检是最能够体现患者机体状况的检测,目前是对肿瘤或者组织选择一部分实体进行检测,但很容易“以偏概全”,高精度、高敏感性的液体活检能够更全面地反应患者当下的机体状态。“组织液中的检测最能够反应全面状况,通过技术的精进,检测的灵敏性已经能从纳克提高到皮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志教授说,辅助以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液体活检将能够更加准确的实施诊断。

不少企业发现很多在DNA检测的证据上能够说得通的新药研发项目,在临床实践的检验过程中表现却并不好。“在DNA与临床之间其实存在很多的断层,因为生命不仅遵循DNA序列的‘剧本’,还需要看实际的RNA、蛋白等分子如何现场表演这出‘舞台剧’。”李海涛教授形象地解释,这也是为什么科学界越来越看重表观遗传学和新的信号分子相关的联合用药,这也应该是产业关注的发展趋势。

有些企业高管带着具体案例前来咨询:接触到一个项目,通过创新疗法整合了鸡尾酒疗法,基本上检测不到艾滋病毒,据说已经有一例临床试验的案例。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艾滋病研究权威专家张林琦表示:“中国有很多创新项目,对此我们也做了深入的调研,可以针对大家的具体案例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估。”

科学前沿的进展很难快速抵达产业界,获得关注,通过科学与产业的直接对话,参与培训的企业领导者更新了很多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以及未来可能的产业应用,表观遗传学、免疫治疗、疫苗研发、生物信息学、医疗大数据等多个看似遥远又陌生的科学概念逐渐变成清晰的产业前景,为把控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打好科学基础。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