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中的家庭浮世绘:亲子关系为何矛盾不断?|家庭亲子关系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自开播以来,由海清和黄磊等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几次登上热搜。它贴着 轻喜剧 的标签,表面上在讲高考,但反映的却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它改编自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鲁引弓跑到十几所中学去采访老师、学生和家长,积攒了大量素材。他说,原著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象的小说,聚焦中国式家庭亲子关系的痛点,但没有噱头,有的只是普通的家庭和普通的人生。

三个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痛点

《小欢喜》的背景设定是大城市中,有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

《小欢喜》剧照。

方家属于中产阶级,但儿子方一凡是个 学渣 ,妈妈童文洁很要强,跟儿子矛盾重重,爸爸方圆只得左右调停;单亲妈妈宋倩把女儿乔英子视作生活的全部,体贴但略显霸道;季家的孩子季杨杨从小寄养在舅舅家,与父母相处时总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三个家庭都面对着升学压力,本应该一致努力,但亲子关系却成了痛点,各有各的矛盾。

鲁引弓说,电视剧与原著的故事脉络以及人物关系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情节上有所差异,对某些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

鲁引弓一直关注现实题材,不过,高考和亲子关系却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所以在萌生了写作想法之后,决定先选择一些学校集中采访,多收集素材。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鲁引弓发现,当下中国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确实与以往不太一样, 95后尤其00后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更有主见。

教育、高考对许多家庭来说,一直都是大事。家长们大多比较现实,总想替孩子决定自己认为好的选择,但现在的孩子们却更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

鲁引弓说,矛盾,就这样出现了。

优越的家境,精神上的孤儿

在《小欢喜》里,季杨杨是孩子中最叛逆的一个。他从小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喜欢赛车,但和父母的关系却很疏远。

《小欢喜》剧照。

季杨杨是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缩影。

鲁引弓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孩子的家境很好, 比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做生意,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好学校,还报了许多补课班 。

大把的钱花出去,父母松了一口气:一来孩子有个高起点,二来有人帮着管孩子。在他们心中,仿佛一条成材的大道已经在孩子面前徐徐铺开。然而,实际情况却未能如其所愿。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再忙也会经常打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表现。

鲁引弓发现,这些父母关心的多半只是考试分数,很少与孩子有平等的、心灵上的交流, 有孩子跟我说,他们有父有母,但却是精神上的孤儿 。

有一个就读于重点高中的孩子,给鲁引弓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原本喜爱文科,很有才华,还会写诗,但家长却执意为他选择理科班,觉得更好就业。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孩子过得辛苦极了。

有一天听写课上,他突然拿起听写本撕碎了,疯了一样嚎啕大哭。

鲁引弓说,到了高三,由于成绩下降得厉害,父母从广州打飞的到上海。父亲情绪尤其激动,在学校走廊上就打了孩子一个耳光, 可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择业,合适吗?

随着采访深入,鲁引弓发现不少情况类似的孩子:他们也爱父母,但却不知道如何让父母理解自己真正的爱好和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固执地想帮他们规划人生的亲人。

有老师跟我说,有些孩子走到高三会变得很厌学,尤其是在需要高考冲刺的时候。

鲁引弓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男孩小A,作业什么的都能很好完成,但就是没有学习兴趣。

老师很着急,拉着小A询问原因。他说,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替他做各种决定;从小学起开始上各种培训班,一路补课补到高三,自己却没有任何选择权:如果都什么都要父母给我做决定,那我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小欢喜》剧照。

家长有家长的委屈。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办法让孩子比别人快一点、再快一点。

鲁引弓感叹,父母习惯为孩子做决定,总想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帮孩子绕开学习、生活上的坑,却可能让孩子掉进了一个更大的坑:自主性没了,进而怀疑自身价值。

鲁引弓又跑到一些县城、镇上的中学去采访。他发现那里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职业时基本集中在老师、医生、公务员等,理由是稳定、吃苦少,但几乎从未征求孩子的意见。

这就好比季杨杨的家庭,屏蔽了来自孩子的信息。季杨杨们的父母不怎么理会孩子的兴趣爱好,只凭固有观念去做规划。

鲁引弓感叹,这样的家庭亲子关系,也许并不是那么合适。

需要 精神断奶 的家长

不过,在《小欢喜》里,敢于表达心意、跟父母讲道理的季杨杨、方一凡是一类,几乎从不反抗的乔英子则是另外一个类型的孩子。

她生活在单亲家庭,十分懂事。母亲宋倩略显强势,生活琐事替女儿安排得很妥帖,但也几乎事事都会替她做决定。

对宋倩来说,孩子是他们的全部,把几乎全部的注意力、心血都花在孩子上。说得严重一点,孩子就是宋倩们的精神寄托。

鲁引弓发现,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所以,越是相依为命,到最后孩子越可能想要挣脱;甚至爱的越深,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给对方想要的。宋倩说一起去看电影,乔英子已经看过,但还是陪着去了,希望妈妈能高兴,可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人说,这种亲子关系是恋人式陪伴,谈不上对错,却相爱相杀。

鲁引弓感叹,不只是单亲家庭,其他父母也是如此, 有的会陪读,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每天上班往返需要4个小时。父母做出了许多牺牲,里面的爱很强烈,也很沉重 。

大学 时,仍然心平气和的倾听。

这种尊重和理解,像冬天照在地板上的阳光一样,穿透了隔阂,带来的是暖意。

只要家长乐意倾听,孩子其实愿意沟通。

在采访时,有些孩子会告诉鲁引弓一会儿要上课,下课后再聊, 你想他们都愿意跟我聊天,怎么会拒绝父母呢?

十八岁,经历了高考后,无论考好考坏,多半都要出去读书,离着家庭越来越远。十八岁之前,原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一段相当温情的陪伴时光。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从童年就已经开始,注重给儿女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和前途没有错,但不能忽视心灵层面的交流。每颗心,都需要爱的滋养。

这是鲁引弓在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之一。

他说,许多时候,小孩是第一次做小孩,大人也是第一做大人。亲子关系处理得当,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彼此的成长, 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