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研究者:从研发到餐桌还有很长的路]

原标题:“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研究者:从研发到餐桌还有很长的路

人造培养肉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农业大学肉品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该校周光宏教授团队生产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20天左右的培养,得到约5克肉。

21日,周光宏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干细胞培养肉是真肉,可食用;该成果是领域内的重大突破,但从研发到餐桌还有很长路要走。

“它只是一种新的技术,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或可以生产新的动物源蛋白,对其还须保持谨慎态度。”“目前培养肉的成本很高。”周光宏表示。

将来生产肉类可以只用以前1%的土地

周光宏介绍,培养肉是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可食用的肉类。干细胞培养肉是真肉,而非植物蛋白肉,是由真正的肌肉干细胞分化出来的。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从活体或屠宰后的动物取肌肉干细胞,并在培养过程中刺激肌肉干细胞不停地生长、大量地增殖,最后干细胞分化成含肌肉蛋白的肌纤维。

南京农业大学肉品中心微信公众号21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该成果使我国进入国际同类研究的前沿,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猪和牛肌肉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干性维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并认为该成果有三个突破:一是首次分离得到了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二是创立了猪和牛肌肉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三是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产品。

周光宏向澎湃新闻表示,干细胞培养肉的方式相比传统肉类生产和养殖有部分优势,首先其成本会大大下降,特别是在土地利用率方面,(这种方式)可以只用以前的1%的土地,达到同样的肉类产出。此外,干细胞培养肉方式也会改善动物福利、环境污染等问题。

周光宏解释称,肌肉损伤后还可以恢复,一方面是由于干细胞有自我修复、生长的功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增殖的干细胞可以继续维持体内干细胞库,这为“用干细胞生产猪肉,而不是通过养猪生产猪肉”的设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假设一克肉中有1000个干细胞,每个干细胞可以分裂几十次,那么理论上,用一克肉可以培养出2万公斤肉。这是一个崭新的肉类生产技术、新的动物蛋白生产来源。

周光宏强调,这个概念比较新,目前还是一个理想化的情形。

“第1个‘吃螃蟹’的是一个外国人——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理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周光宏介绍,2013年马克波斯特用干细胞技术培养了一块100克的牛肉,展示后吃了这块牛肉。当时有人问成本多少?马克波斯特的回答是33万美金。当然,这当中包含很多研发技术经费。

培养肉目前无色无味,商业化之路仍遥远

周光宏介绍,目前干细胞培养出来的肉还是无色无味的,需要通过食品化处理使色香味等品质指标更贴近于真实的猪肉,但目前投入商用仍有难度,涉及到干细胞提取和培养难度大、食品化处理尚未完善和消费者是否接受等问题。

他表示,首先提取干细胞并使其干性维持很难。干细胞一般需要有血清培养,如何开发出无血清(化学成分明确)培养基制备技术也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其次,大规模的培养技术以及食品化处理技术尚未成熟,还涉及到消费者关心的产品安全、接受程度、伦理等问题。

“最后生产出这种培养肉后,还需要考虑监管问题。要不要监管,怎么监管?”周光宏说,“它不是畜牧业生产出来的肉,而是用从细胞培养皿生产出的肉,毕竟是不同类的肉。”

周光宏提到,从开展用于培养肉的干细胞研究,到获得第一块培养肉,团队花了10年时间。

2009年起,该团队开展了用于培养肉的干细胞研究。2015到2017年期间,团队分离纯化出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研究出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

2019年11月,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

而从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到培养肉商业化,周光宏认为,还有很长路要走。

“目前培养肉的成本很高,有人希望降到10美元100克,这暂时难以做到。”周光宏说,“我们现在获得的培养肉仍是实验项目成果,成本高昂,但随着工业化生产趋势,其生产成本在未来或会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