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也有“盲区”,避开这3个盲区,育儿之路才能安全又顺畅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回娘家聚餐。当我们吃完饭后,外甥女贝贝自告奋勇地说想要洗碗。这时候嫂子连忙截住了贝贝的话说,"不用了不用了,你还这么小,洗碗都洗不干净"。贝贝用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妈妈说:"妈妈,我可以把碗洗干净的,我只是想帮你分担一些家务而已"。嫂子不知道为何突然冲着贝贝嚷嚷:"分担?我看你是想玩水吧。平常在学校就十分淘气,每次都要被请去开家长会。现在家里来客人了,你还要闯多大的祸才能安分点?一点都不像我的女儿"说完,便要操起身边的鸡毛掸子打贝贝。

我连忙制止了嫂子。其实孩子变成现在的样子,并不全部都是孩子的错。家长们本身的教育方式就存现了很大的盲区。

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

现在的社会中,许多规律一直在被忽视、被打乱、在遭受挑战。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揠苗助长》。在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他觉得自家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不尽人意。然后他就将一棵棵禾苗往上拔起一点点。回到家后,还很自豪地和孩子说,今天他帮忙把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一点点。儿子听完,连忙赶到田野里,发现全部禾苗都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自然规律的人或物,必将遭受到惩罚。

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存在着自然规律。每个人的大脑思想和身体器官的发育程度、时间快慢、完善程度都是各有所异。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就可以能够决定的。

孩子们在成长过着中存在着敏感期,这个敏感期是符合自然成长规律的。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这种能力让他们对外界的某一件事物非常地敏感。那些事物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这时候他们的好奇心是被打开的,会有想探索、去求知欲望。但在此同时,他们只对自己在乎的事情敏感,其他事物几乎可以说是不闻不问的。

最让家长头疼的就是孩子们进入执拗时的敏感期。很多家长都特别不理解或者是害怕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前的孩子可能是非常懂事听话的,但当他们到了这个时期的时候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懂事、爱发脾气、爱哭爱闹。每当这个时候家长们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在家长眼中是不良的行为,但在科学上,只属于孩子敏感期的执拗期而已。

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忽视其正常的成长规律,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执拗的路上越走越远。其实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理解孩子,然后和他们说经常发脾气的坏处,不听话爸爸妈妈会伤心,将他们渐渐引出执拗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成长规律。成长是每个人所要经历的。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在孩子的行动中、甚至思想里。孩子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健康长大,家长能做到的就只是一旁辅助。而不是过多地去要去他们,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而且对他们的成长规律也没有去打破。

有条件的爱

几乎很多家长总是会无意识地说出,"你只有考得好成绩了,爸爸妈妈才会更加爱你""你把这件事做成功了,妈妈会更加开心。"很多孩子们在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会变得害怕和产生压力。也许这些只是父母们随随便便说出的一些话。

但孩子们却会去胡思乱想。他们会不自信,会认为自己并不是你们所爱的,你们爱的只是那个取得好成绩的小孩。他们会害怕,害怕自己下次考得不好了,就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了。

再者,父母们总是向孩子提出要求,把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做好。这在无形和有形中,让孩子背负了重重的压力,孩子们会变得紧张、压抑。父母有条件的爱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感产生影响。

对自我价值感认定或缺失。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面镜子。父母眼中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孩子们就会觉得是怎么样的。当父母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们非常棒的时候,就算嘴上不说,眼里的爱意和赞赏还是会跑出来的。孩子会感觉得到的,从而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相反,当父母眼中总是透露着对孩子满满的嫌弃时,孩子们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些反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比很大。

信任感的崩塌。

一个人如果想要建立自信,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父母要充当第一个尊重孩子们的角色。很多父母总是以"你以后再这样犯错误,我就不要你了"的口吻来对孩子说。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孩子们不会认为你们口中的抛弃只是说说而已。从而他们心中这种快被你们甚至世界所遗弃的不安感,便会不断地涌上心头。剧烈的恐惧感所产生的不安,会让他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对事物的信任感会越来越低。

父母们无条件、坚定而又温柔的爱,对于孩子产生自我价值感超级重要。无条件爱孩子们的父母,他们不会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完成。他们不会去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给他们带来种种压力。并且,他们往往鼓励孩子们自尊自信,勇敢地去做自己。在父母无私的爱之下,这些孩子往往会比其他孩子更加独立、自信。

糟糕的回应模式

很多父母在孩子希望得到回应时,总是不能够积极、及时、正面地去回应孩子。许多孩子喜欢和父母分享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但是家长们总是忙着手中的事,无法顾及孩子,所以就干脆不理孩子,这是典型的"回避型"。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型",当孩子们向家长讲述自己的爱好兴趣时,总是被一票否定。很多家长会以兴趣爱好毫无重要性可言,来打击甚至强制孩子去放弃喜欢的东西。

这些得不到父母积极回应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父母长期不去回应孩子,孩子会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连最亲的人都不愿和自己分享事物,还能去找谁倾述呢。这样一来,他就会放弃去讲述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那些得到否定回应的孩子,在父母的重重打击之下,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要学会怎样去回应孩子。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对他们的倾述进行及时且积极的回应。也可以提出你们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会觉得你们没有在敷衍他。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人关心的、被人所爱的。从而会变得自信、活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