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者无法感知饮水的热冷,他就用自己的手背为他们一次次试温_智力残疾

张通全了解残疾人加工书签情况。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斌 摄

在重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颐康园休养区,300多位休养者中八成以上是残疾人,其中不少是多重残疾,一半以上是智力残疾。54岁的张通全,从1983年开始就扎根这里,在护理员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

服务对象特殊,意味着工作特殊。近日,张通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神始终不会离开休养区。他说:“都说我们的工作苦,但服务对象更苦。能让他们多一些笑脸,我的心里就是甜的。”

保证饮水温度40℃,他用手背感知热冷

张通全现任重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支部委员会第一党小组组长、颐康园休养区护理组长。他每天穿梭在福利院不同楼层,日复一日地为服务对象送水、送饭、喂药、打扫清洁、整理内务,无怨无悔。

这里的服务对象大都无法感知和判断水温,保障服务对象安全饮水就成了张通全的重点工作之一。张通全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去颐康园,7点多开始准备,8点开始把温热的开水送到服务对象手中。

在送水前,张通全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将开水兑至适合的温度。每次,他都要把水滴在手背上,不会感到烫后才送。“水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水温保持在40℃左右,用手挨着不锈钢杯子觉得是温热刚好。”张通全说,水温达标后,他才将兑好的温水放入保温桶里,逐楼送水。仅送水一项,张通全每天要走上万步,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

从未集中用餐的颐康园有了“小食堂”

去年,第二福利院提档升级了一批硬件设施,安装了温控饮水机。张通全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品质。

“我们正在探索培养服务对象的生活习惯,‘以点带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张通全说,他们希望在服务对象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典型,融入休养人员当中。

过去,颐康园的休养对象都是单独吃饭,因为普遍自理能力较差。护理员们需要挨个送饭、照料。自理能力较差的服务对象,吃饭经常躲起来吃,“有的喊都喊不来”,这里也从未有过大家集中吃饭的和谐画面。

现在,这里已经有了“小食堂”。张通全介绍,今年开始,正在尝试集中一批服务对象统一用餐。有专门的房间、餐桌和电视,服务对象们在这里正逐渐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

每逢集中用餐时间,张通全为服务对象们送上饭菜和筷子,收获笑脸和点头,就是对护理员工作最好的肯定。

女护理组荣获“重庆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张通全作为护理组长,带领颐康园女护理组10多名“娘子军”,为精神、智力、肢体、视力及言语等各类残疾朋友服务,获得了2016年“重庆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除了做好日常的吃饭、穿衣、洗澡、入厕等基础护理,张通全要求女护理组时刻注意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增减衣被、看病吃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以至于每一个动作都要无微不至。同时,严格查房制度,要求护理组人员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安全。张通全组织女护理组学习交流,分享自己在残疾人护理方法、棘手问题处理、情绪疏导等多方面经验。

30多年来,面对服务对象发病、情绪异常、生理机能下降等问题,张通全勤勤恳恳钻研护理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基础护理。这也是张通全甘为“孺子牛”的无悔选择。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