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测智商【当我们测智商时,我们测的到底是什么?】

近日,“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的新出的纪录片《美国大师:解码沃森》中的言论因为涉及“种族主义”的歧视言论而引发轩然大波。 “黑人与白人的智力测试结果存在差异,我相信这个差异就是遗传因子决定的。”91岁的沃森依然坚定维护自己早年备受争议的“种族智力论”。为此这位声名赫赫的科学家在几天之间被剥夺了多项荣誉,“身败名裂”。 沃森的言论一向饱受争议 现如今,我们在社交媒体中越来越爱使用“种族天赋”这个词,但是大众似乎相对乐于接受“运动天赋”、“颜值天赋”,但一旦涉及到“智力”这样的话题,我们就很难一笑而过了。 因为几乎所有宣扬某个民族“天生智力低下”的言论,即使背后有多么华丽的“科学权威”光环加持,都不能不让那些民族回忆起自己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血泪史,也必然遭到不论种族的舆论一致谴责和唾弃。 不光是针对黑人,英国《卫报》爆出的爱因斯坦亚洲之行日记中对于中国人智商的言论同样也曾引发舆论哗然。 “而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伟大文明的过去毫不相干的。” 爱因斯坦在1922年给妹妹的信中提到了中国 作为普通人,除了用道德和“政治正确”来抨击这样的言论,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看一看沃森言论中的前提: “黑人与白人的智力测试结果存在差异” 其实,不仅目前科学界对遗传因子与智力的关系研究还很初级,而且“智力测试”这个东西可能本身就不太靠谱。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测出的所谓IQ值最多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小游戏罢了。 智力一直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特性,从上万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智能设备高度普及,似乎人类一切的成就都和智力密不可分。因此,智商这一衡量人类智力的标准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有门萨协会(Mensa International)这样一个专门给高智商人群交流的组织。更别说很多幼儿园,小学,甚至会给新生做智商测试来分班等等。仿佛一个高智商的人,就天生要注定成功。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智商真的能代表智力吗? 当我们测试智商时,我们测的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智商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一致认同的观点,在诸多观点之中比较流行概念是“g factor”。 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最早观察发现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分数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比如一个学生数学分数高,他的法语分数也会比较高。因此斯皮尔曼认为在人类中有一个内在的因子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这个因子被他叫做g factor。 这个概念在后来被其他学者所使用和推广,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实验是在1998年由琳达·高弗莱森(Linda Gottfredson)所做。她找来一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然后做了四项测试,发现每个人做的不同测试的分数有大约40% - 50%左右的相关性,她认为这个40% - 50%的相关性就是g factor,也就是人类的“智商”。40%的相关性大概是什么样子呢?下图中间就是(-0.37)就是37%相关性的样子,左边和右边的图分别是4%和86%。 虽然看起来这个g factor确实存在,似乎你在一项能力测试中分数越高,再另一项测试里分数也会较高,然而测量这个g factor的实验有很多问题。 首先,这个40%-50%的结果并不恒定,其他科学家很难重复出一样的结果,甚至同一批人做不同的两组测试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而且,这些测试本身的设计就带有隐含的“偏见”。下图中这两个测试就是高弗莱森测试里的例子,需要根据之前的数字和词组找到对应的答案。第7题实验者认为对应父亲(father)的正确的答案是母亲(mother),因为是男性对应女性的关系。 然而如果按照题干中兄弟:姐妹(brother:sister)的亲缘关系,更合理的答案是表亲(cousin)或者孩子(child)。这个测试与其说是在测试智商,不如说是在测试谁和出题人的文化背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