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大医院儿科 [港大深圳医院儿科“三名工程”项目揭牌 携手加拿大顶尖团队为市民...]

10月18日,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Shoo Lee教授极高危新生儿综合诊疗尖端团队”揭牌仪式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举行。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Shoo Lee教授极高危新生儿综合诊疗尖端团队”揭牌仪式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19年10月18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梦婷 通讯员 文/彭蓓 图/许嘉瑜及儿科)10月18日,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Shoo Lee教授极高危新生儿综合诊疗尖端团队”揭牌仪式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举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孙美华出席揭牌仪式,港大深圳医院副院长郭岱琦致欢迎辞。

港大深圳医院通过引入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Shoo Lee教授团队,不仅在临床服务,也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打造高水平的新生儿科。在这也是港大深圳医院继呼吸内科、骨科、临床肿瘤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之后,引进的第7个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团队。

引入新生儿科“明星团队”

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Canadian Neonatal Network)是加拿大新生儿研究及培训的前沿团队,主要从事新生儿模拟复苏培训、超早产儿综合诊疗(包括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营养、呼吸、循环支持、神经保护、远期随访等),新生儿数据库建立等方面的工作。

此次引进的“三名工程”团队学科带头人Shoo Lee教授,现任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主席,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人类发展、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所(IHDCYH)科学主任,加拿大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母婴研究中心儿科主任。主要从事新生儿家庭式医疗、新生儿重症监护质量改进、新生儿预后改进等方面的工作。

Shoo Lee教授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高级顾问,在世界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专著10部,获奖数十项。Shoo Lee教授还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科研合作项目,为促进中加新生儿救治领域的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团队成员还包括:加拿大新生儿研究所教授张宝贤,他同时也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儿科学、药理学和外科教授、香港大学儿科及青少年医学系名誉临床教授,从事新生儿缺氧-再氧损伤和新生儿转归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儿医学部临床副教授丁旭,从事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研究,及新生儿感染有相关研究。

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新生儿呼吸系统研究项目的负责人David Tingay教授。该小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新生儿研究小组之一,在分子科学、转化模型研究、临床生理学和工程学研究、大型临床试验和发育长期随访等方面开展很多项目。David Tingay教授致力于改善新生儿的呼吸结果,是国际知名的新生儿肺疾病生理学专家,特别是在先进机械通气模式的使用和成像区域肺力学领域。

周镇邦教授,先后任香港玛嘉烈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科顾问医生;香港仁济医院、明爱医院儿科顾问;香港医管局传染病中心主任;香港大学儿科及青少年系、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护理学院教授。他主持科研项目14项,涉及新生儿学、传染病、儿童伤害、儿童安全等,发表文章150篇。因突出贡献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获颁发铜紫荆星章。被亚太儿科协会(APPA)评为“亚洲杰出儿科医生”。

陈志峰教授,自2012年起为香港大学儿科学系主任暨香港玛丽医院儿科部门主管。2018年起任香港儿童医院荣誉部门主管。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编写医学专著9个章节,医学专著两部。以首席科研人员身份获得多项科研基金拨款达2,000万港元,拥有人类干细胞研究专利3项。

香港大学医学院儿科护理顾问李根萍,她也是前香港儿科护理学院副院长,并曾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及香港屯门医院儿科任职,主要从事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护理工作。她积极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Family Centered Care)落实到港大深圳医院儿科的重症监护室。

这样一支新生儿科的“明星团队”,在专业领域涵盖了从治疗到护理,从科研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精心救治500克超早产儿闯过“生死关”

2016年9月,双胞胎之一的贝贝在港大深圳医院降生。出生时,贝贝(化名)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2周+6天,属于超早产儿。有过生育经历的女性大多知道,一般来说,孕37周和满足2500克以上的胎儿才是足月,此时出生基本可以存活。

相比足月儿,贝贝显然过早出生。此时,她体内的很多重要器官还没发育成熟,比如肺。贝贝出生后10分钟的新生儿评分(Apgar)只有6分(满分是10分),有轻度窒息。出生时体重仅500克,身长28厘米,只比成年人的手掌长一点点。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贝贝顽强地活了下来。而双胞胎中的另一个婴儿,则因为肺发育实在太差,在出生后5小时内死亡。因此,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贝贝身上,他们希望医护人员尽全力救治。

贝贝出生时,全身皮肤肌肉十分娇嫩,似果冻状。出生后立即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治疗。贝贝需要在呼吸机的帮助下呼吸,24小时有医护人员轮流守候。一旦孩子情况不好,可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港大深圳医院NICU提倡“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Family Centered Care),因此允许父母每天抽时间到NICU陪伴贝贝。回忆当时的情景,贝贝的爸爸张先生仍记忆犹新:“我和孩子妈妈每天轮流在NICU陪护贝贝6、7个小时,因为孩子刚出生时太小了太娇嫩了,我们都不敢碰。喂养和换尿片这些事情都是护士完成的。我们只是在温箱边陪伴孩子,轻声和她交流。医生护士告诉我,这样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帮助。到孩子快出院时,我们便开始跟护士学习回家后如何正确护理孩子。”

在NICU住院治疗的4个多月里,贝贝闯过了早产儿容易遇到的各种难关:比如肺发育不全导致的呼吸困难;比如早产儿常见的感染造成的败血症;比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在NICU医生护士的精心照顾下,2017年1月底,贝贝的体重增加到3.1千克,一次的吃奶量达到了80毫升,她可以出院了。

张先生介绍,贝贝接回家后,还吸氧了一个月。因为在医院已经学会了怎样护理贝贝,夫妻俩照顾得很精心,贝贝也发育良好。回家一个月后,父母只需要像照顾足月婴儿那样照顾贝贝就可以了。“现在孩子已经3岁了,很健康,很可爱,跟同龄的孩子看起来没差别。我们很感谢医院当年对她的救治和照顾。”张先生由衷地说。

不出深圳市民可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2018年,港大深圳医院分娩新生儿超过8000人次,位列当年深圳市各医院前五。产科服务需求的增长,对应着对新生儿科服务需求的增加。

据港大深圳医院儿科张谦慎顾问医生介绍,新生儿科作为儿科的一个分支,目前有额定床位34张,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抢救设备及器材齐全:配备超高频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一氧化氮治疗仪、亚低温治疗毯、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仪、床旁超声机、床旁X光/心电图等先进的监护设备及维生系统,隔离病房可收治高度传染性疾病患儿。

新生儿科一共有医生13名。其中,香港大学名誉教授2名、香港大学护理顾问1名。具备副主任医师资质3人,主治医生7人。均毕业于知名医学院校。病区护理人员60人。

新生儿科目前已开展的治疗包括:超/极早产儿的救治,新生儿心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的治疗等。

已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产前咨询、高危新生儿随访、家庭式照护、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视频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新生儿脑功能仪、经皮二氧化碳监测、一氧化氮吸入、新生儿腹膜透析、新生儿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各种重症病例医疗服务。

新生儿科还与产前诊断中心及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合作密切,建立了完善的多学科会诊制度:已成功开展新生儿脑积水、脑肿瘤、新生儿胸腹畸形包括膈疝、食道气管瘘、消化道狭窄/闭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期手术治疗。

护理服务方面,在港大深圳医院NICU治疗的宝宝,只要出生时在孕周32周以下的,孩子父母均可以在NICU进行床旁陪护。孩子出院回家前,医生护士会为父母做培训,指导他们回家后如何照顾宝宝。孩子出院后,医院还会安排医生护士进行随访。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张谦慎顾问医生表示,此次引入的“三名工程”团队,都是新生儿复苏、新生儿感染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呼吸机治疗学及新生儿护理方面的专家。将帮助港大深圳医院儿科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上一层楼”,即:超早产儿综合诊疗(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营养、呼吸、循环支持、神经保护等);新生儿模拟复苏培训及师资培训;新生儿数据库的及新生儿医学信息研究;母乳库的建立及促进母乳喂养多学科协作。

目标是进一步提高超早产儿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后遗症率;提升早产儿的生活治疗,远期随访及改善预后、多学科综合治疗。令市民不出深圳,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016年9月,早产儿贝贝(化名)出生当天,身长只比成年人的手掌长一点点,在港大深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对她精心救治,给她裹上了透明薄膜进行保温保湿(文图经患儿家长同意发布)。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