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癌很隐蔽,男子当感冒治了好几个月才发现是癌,医生:若出现一...|

有种癌很隐蔽,男子当感冒治了好几个月才发现是癌,医生:若出现一症状就太迟了 2019-10-31 12:50:01 浙江新闻

原标题:这种癌很隐蔽!当感冒、发炎治了好几个月才发现是癌

“如果不做手术,他撑不了一年;做了手术,5年生存率30~40%,但这是个大手术,你和家里人商量下吧。”30岁王丹(化名)从没想到,与主管医生的第一次交谈,竟是要做道生存的选择题:找机会活下去?还是听从命运安排?

这个人被选择的人,是她身体一直很好的爸爸。

反复发烧2个月 误以为是感冒

三十而立,王丹在这一年结婚怀孕,在生活渐渐向好时,命运踩住向前滚动的刹车,停在悬崖边,让她猝不及防,“上天一定跟我开了个玩笑,孩子还没出生,我就快没爸爸了。”

几个月前,王丹的爸爸王华民(化名)身体亮起了警报,“全身没什么力气、经常感冒发烧”,但王华民身体底子向来不错,所以他对这次发病也没引起特别注意,以为是身体亏虚了,每天吃红枣、桂圆、人参、虫草大补,但无济于事,情况一天天糟下去。“刚开始,自己吃些药烧就退了,后来药也不管用了,就去小诊所挂瓶。”几天消炎药挂下来,王华民病时好时坏没有得到控制,体温蹿上39.5度的次数越来越多,束手无策的诊所医生建议他去医院检查。

在当地医院,王华民被诊断为肝脓肿,考虑是胆管结石、蛔虫、胆道狭窄等原因导致胆管梗阻和炎症。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住院治疗,王华民的烧终于退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到年底,我也退休了,就等着孩子出生安心做外公了”。

一次意外问诊,推翻之前诊断

病虽然好了,但王丹总觉得爸爸的精神气比以前差了些,“这几个月折腾下来他瘦了十来斤”。王丹在网上查到浙二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就把王华民的检查检验单、CT等报告上传到浙二好医生APP,咨询了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应盛,“想了解清楚,爸爸的病到底好了没”。

当地医院CT报告提示:胆管、胰管均有扩张。在仔细查看了王华民的报告后,吴应盛医生发现了一个疑点:炎症引发的肝脓肿的确会引起胆总管的扩张,但胆管炎症往往合并有结石、蛔虫等病因,“从现有检查资料上看,病人炎症的原因并不明确,极有可能胆管炎只是表象,建议他们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随后王华民来浙大二院就诊,做了一系列检查:

先做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检查明确了有胆管扩张,但没有看到胆管结石或者蛔虫;

再做了一个肝脏CT增强扫描检查,CT报告提示肝内确实可见肝脓肿,但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扩张,并在胆总管下端发现一个实质性的肿块,初步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再次做了肝脏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排除因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最后做了内镜下的胆胰管造影(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位置有病变,形态改变了,有菜花样的肿块。对肿块做了活检后,病理证实王华民的确得了十二指肠乳头癌。

什么是十二指肠乳头癌?吴应盛医生说,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发病率很低,在万分之一左右,并不是常见恶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这个位置是胆管和胰管的汇合处,本身这个部位就很小,有肿块的话自然更小了,“诊断本身相对复杂,有时候在CT上只能看到间接的影像,除非胆管出现扩张等症状,医生才会考虑下端有没有可能堵了。”

而十二指肠乳头癌最常见症状是黄疸,但王华民还未出现这个症状,所以诊断更费了些周折。

“这个癌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顽固堡垒,放疗、化疗对它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在癌细胞没转移的情况下,手术根治性治疗是首选。不幸中的万幸,王华民的癌还在早期,没出现转移,还有手术的机会。”

手术前一晚,王华民哭了

癌症,对于王华民来说不算陌生,前几年他妈妈因脑癌去世,去年女儿婆婆得到乳腺癌,做了左乳切除手术后,还在休息恢复中。来浙大二院就诊的路上,他念头中也闪过一丝不安:不会是癌吧?随即他又否定自己的想法,“这也太霉了”。检查持续了一个星期,每次想问医生查出了什么,走到医生办公室门口他又折回了,“随他们查吧,肯定没问题,不然早找我们谈话了”。

而在这王华民疑惑的一周里,医生们也与“真凶”做斗争——找到它,并制定最低伤亡率的擒拿方案。

“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癌是个大手术,我们科室联合放射科、消化内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一起会诊明确诊断,评估病人能不能承受术中术后风险,及术后要不要放疗、化疗等,给病人一个完整的诊疗方案。”

吴应盛医生介绍,十二指肠是位于胃和小肠之间一小段,十二指肠乳头部在胆管和胰管的汇合处,是它们合流的共同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标准十二指肠乳头癌手术,要切除部分胰腺、胃、胆囊、十二指肠等器官,“手术的难度在于,胰腺和肠子属于不同组织,胰腺、胆管部分切除后,两个器官需要重新接过,接过的吻合口会有漏的风险,造成消化液、胰液的外漏,对其他器官产生消化作用,导致细菌感染,严重的还会有烂穿血管的风险。”

手术的前一天,医院照例进行术前谈话,王华民从这次谈话中,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病。对于要不要手术这个问题,王华民一家态度很坚决,“只有相信医生了,其他也没别的办法”。这一晚,等探望的亲属离去,王华民抱着陪护的妻子哭了很久:“福还没开始享,病来了,女儿女婿要照顾两个病人,负担很重。”

一场逃不掉的煎熬

从上午9点陪爸爸走出病房,到下午4点回到病房,王丹挺着孕肚在手术等候区整整等了7个小时。

“医生说手术有状况会电话通知我们,但坐在那里守着电视屏幕,盯着爸爸的手术状态才稍微安心。”

手术非常成功,从王华民被推进手术室到进复苏室复苏,用了不到4小时时间。出院后,王华民的恢复情况也良好,除了衣服摩蹭到10多公分长的伤疤有痛感外,外人看不出他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

“如果等病人黄疸症状出现后才确诊癌症,可能就太迟了。现在他发现得早,又是高分化腺癌,癌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形态就越完整更趋向于正常细胞,复发风险反而低,长期生存的概率也会比别人高。”吴应盛医生说。

癌症为什么“青睐”他们家?这是王丹想不通的问题。但在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能找到答案。这次报告发布的数据是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5年登记资料。

数据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到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

吴应盛医生解释,其实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但癌细胞不等于癌症,癌细胞很少会变成癌症,因为人体内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清除掉突变的癌细胞,但偶尔一两个癌细胞非常聪明,躲过了免疫系统的追杀,进阶变成癌症。“从健康细胞到基因突变成癌细胞,再到癌细胞发展成癌症,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效应,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往往是老年人居多。”

在术后首次复查中,王华民的身体暂时没有异常,但与癌相伴,是王华民此后人生里逃不掉的煎熬。

“癌症不一定会复发,但有复发的风险,有些癌细胞在血液里,清除不掉,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定期复查。”做了十多年外科医生,吴应盛医生的感触是——癌症病人多了,早期发现更多了,治疗手段更好了,生存率提高了。

怎么尽早发现癌症?吴应盛医生的建议是:身体有症状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出病因;没症状的话,重视每年的体检。

目前,王华民正打算做进一步调理治疗,以巩固病情。大部分的时候,他仍乐观,白天会出门跟朋友打打麻将。

“纵然治不好,也要把癌症尽量控制住,关进笼子里。我想看到孩子出生、长大,听他喊一声 外公 。”

△吴应盛,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这种癌,很隐蔽!当感冒、发炎治了好几个月,来浙二再查才发现是癌》。编辑张钟文)

在当地医院,王华民被诊断为肝脓肿,考虑是胆管结石、蛔虫、胆道狭窄等原因导致胆管梗阻和炎症。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住院治疗,王华民的烧终于退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到年底,我也退休了,就等着孩子出生安心做外公了”。

一次意外问诊,推翻之前诊断

病虽然好了,但王丹总觉得爸爸的精神气比以前差了些,“这几个月折腾下来他瘦了十来斤”。王丹在网上查到浙二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就把王华民的检查检验单、CT等报告上传到浙二好医生APP,咨询了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应盛,“想了解清楚,爸爸的病到底好了没”。

当地医院CT报告提示:胆管、胰管均有扩张。在仔细查看了王华民的报告后,吴应盛医生发现了一个疑点:炎症引发的肝脓肿的确会引起胆总管的扩张,但胆管炎症往往合并有结石、蛔虫等病因,“从现有检查资料上看,病人炎症的原因并不明确,极有可能胆管炎只是表象,建议他们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随后王华民来浙大二院就诊,做了一系列检查:

先做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检查明确了有胆管扩张,但没有看到胆管结石或者蛔虫;

再做了一个肝脏CT增强扫描检查,CT报告提示肝内确实可见肝脓肿,但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扩张,并在胆总管下端发现一个实质性的肿块,初步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再次做了肝脏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排除因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扩张,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最后做了内镜下的胆胰管造影(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位置有病变,形态改变了,有菜花样的肿块。对肿块做了活检后,病理证实王华民的确得了十二指肠乳头癌。

什么是十二指肠乳头癌?吴应盛医生说,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发病率很低,在万分之一左右,并不是常见恶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这个位置是胆管和胰管的汇合处,本身这个部位就很小,有肿块的话自然更小了,“诊断本身相对复杂,有时候在CT上只能看到间接的影像,除非胆管出现扩张等症状,医生才会考虑下端有没有可能堵了。”

而十二指肠乳头癌最常见症状是黄疸,但王华民还未出现这个症状,所以诊断更费了些周折。

“这个癌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顽固堡垒,放疗、化疗对它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在癌细胞没转移的情况下,手术根治性治疗是首选。不幸中的万幸,王华民的癌还在早期,没出现转移,还有手术的机会。”

手术前一晚,王华民哭了

癌症,对于王华民来说不算陌生,前几年他妈妈因脑癌去世,去年女儿婆婆得到乳腺癌,做了左乳切除手术后,还在休息恢复中。来浙大二院就诊的路上,他念头中也闪过一丝不安:不会是癌吧?随即他又否定自己的想法,“这也太霉了”。检查持续了一个星期,每次想问医生查出了什么,走到医生办公室门口他又折回了,“随他们查吧,肯定没问题,不然早找我们谈话了”。

而在这王华民疑惑的一周里,医生们也与“真凶”做斗争——找到它,并制定最低伤亡率的擒拿方案。

“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癌是个大手术,我们科室联合放射科、消化内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一起会诊明确诊断,评估病人能不能承受术中术后风险,及术后要不要放疗、化疗等,给病人一个完整的诊疗方案。”

吴应盛医生介绍,十二指肠是位于胃和小肠之间一小段,十二指肠乳头部在胆管和胰管的汇合处,是它们合流的共同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标准十二指肠乳头癌手术,要切除部分胰腺、胃、胆囊、十二指肠等器官,“手术的难度在于,胰腺和肠子属于不同组织,胰腺、胆管部分切除后,两个器官需要重新接过,接过的吻合口会有漏的风险,造成消化液、胰液的外漏,对其他器官产生消化作用,导致细菌感染,严重的还会有烂穿血管的风险。”

手术的前一天,医院照例进行术前谈话,王华民从这次谈话中,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病。对于要不要手术这个问题,王华民一家态度很坚决,“只有相信医生了,其他也没别的办法”。这一晚,等探望的亲属离去,王华民抱着陪护的妻子哭了很久:“福还没开始享,病来了,女儿女婿要照顾两个病人,负担很重。”

一场逃不掉的煎熬

从上午9点陪爸爸走出病房,到下午4点回到病房,王丹挺着孕肚在手术等候区整整等了7个小时。

“医生说手术有状况会电话通知我们,但坐在那里守着电视屏幕,盯着爸爸的手术状态才稍微安心。”

手术非常成功,从王华民被推进手术室到进复苏室复苏,用了不到4小时时间。出院后,王华民的恢复情况也良好,除了衣服摩蹭到10多公分长的伤疤有痛感外,外人看不出他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

“如果等病人黄疸症状出现后才确诊癌症,可能就太迟了。现在他发现得早,又是高分化腺癌,癌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形态就越完整更趋向于正常细胞,复发风险反而低,长期生存的概率也会比别人高。”吴应盛医生说。

癌症为什么“青睐”他们家?这是王丹想不通的问题。但在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能找到答案。这次报告发布的数据是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5年登记资料。

数据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从年龄分布看,恶性肿瘤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到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

吴应盛医生解释,其实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但癌细胞不等于癌症,癌细胞很少会变成癌症,因为人体内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清除掉突变的癌细胞,但偶尔一两个癌细胞非常聪明,躲过了免疫系统的追杀,进阶变成癌症。“从健康细胞到基因突变成癌细胞,再到癌细胞发展成癌症,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效应,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往往是老年人居多。”

在术后首次复查中,王华民的身体暂时没有异常,但与癌相伴,是王华民此后人生里逃不掉的煎熬。

“癌症不一定会复发,但有复发的风险,有些癌细胞在血液里,清除不掉,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定期复查。”做了十多年外科医生,吴应盛医生的感触是——癌症病人多了,早期发现更多了,治疗手段更好了,生存率提高了。

怎么尽早发现癌症?吴应盛医生的建议是:身体有症状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出病因;没症状的话,重视每年的体检。

目前,王华民正打算做进一步调理治疗,以巩固病情。大部分的时候,他仍乐观,白天会出门跟朋友打打麻将。

“纵然治不好,也要把癌症尽量控制住,关进笼子里。我想看到孩子出生、长大,听他喊一声 外公 。”

△吴应盛,浙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这种癌,很隐蔽!当感冒、发炎治了好几个月,来浙二再查才发现是癌》。编辑张钟文)

(原标题:有种癌很隐蔽,男子当感冒治了好几个月才发现是癌,医生:若出现一症状就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