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焦虑”怎么破?听心理学家支招】焦虑怎么破

《园丁与木匠》

(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

刘家杰赵昱鲲译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

育儿赵昱鲲

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开篇中“自嘲”说,“我能给你的育儿建议恐怕很无聊:关注你的孩子,并爱他们。”这本育儿书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告诉你具体的教养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作者认为,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如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图,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育儿?为什么孩子是如此的奇异混乱?为什么如此奇异混乱的孩子,我们却还那么爱他们?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到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我们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它里面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但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用这本书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他们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风格特质和心理内核。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这样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风格特质,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牺牲内核以速成外层的木匠式育儿就像焚琴煮鹤。瑶琴可以奏出美妙之极的音乐,但也可以当木柴烧;仙鹤一举一动都是美,但也可以当肉吃;就像你可以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光,感受你们之间的爱,支持她、看着她慢慢成长,但也可以用强迫或者诱惑的方法,先把她的外在表现搞上去再说。

当我看见木匠式父母时,心里除了有对孩子的同情之外,还有对父母的惋惜。他们明明本来可以享受到一段人世间最美妙的情感,得到孩子那最纯洁又最热烈的爱,却把这最难得的爱当成工具,来操纵孩子在人生的长跑中力争第一圈就开始冲刺;他们明明本来可以经历人世间最奇妙的过程,看见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索、选择和有些笨拙的学习,一边不断地犯错误,一边慢慢地变得更强大,却迫不及待地想要跳过这个过程,直接告诉孩子人生的正确答案,让他们沿着自己画好的轨道奋勇前进。这又何异于焚琴煮鹤?!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从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证据,同时论证了孩子的天性,虽然似乎像木柴肉鸡一样令人抓狂,但其实却是在进化的精妙设计下,迈向成为瑶琴仙鹤的必然铺垫。孔子曰:“君子不器。”把精气神十足的君子培养成了呆头呆脑的器具,难道不是世间最大的焚琴煮鹤?

愿这本书让您深思。

(原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简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