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钩端螺旋体病人,如何护理? 钩端螺旋体是

患者xx,男,32岁,在家务农。因反复发烧、乏力伴双下肢疼痛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主诉4天前因下农田耕作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6℃,在家自行予以退烧药后可降至正常,病情控制欠佳,反复发烧,伴全身乏力,腓肠肌压痛,眼结膜充血,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既往体健。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根据患者病史体查及辅助检查,急诊拟“钩端螺旋体病?”收入ICU病房治疗,告病危。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阳性检查结果:

入院查体:T37.7℃,P93次/分,R27次/分,Bp114/68mmHg。血氧饱和度:93%(鼻导管3L/min)。患者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侧腓肠肌有压痛。

肺部CT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

主要治疗经过:

患者入ICU第一天经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50.50 ↑  s ,报危急值。

在住院期间曾咯血两次,量约5ml,提示有出血的危险,需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情况。入院时体温37.7℃,予以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后可降至正常。入院以后主要予以补液、青霉素抗感染、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和治疗各脏器并发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变化。经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凝血功能均较前好转,治疗有效。

本病诊断依据:

患者病前有疫水接触史,并反复发烧,伴全身乏力,体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眼结膜充血。肺部CT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住院期间有咯血,提示可能为钩体病中期的轻度肺出血型。最重要的一个鉴别诊断就是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钩体病。

护理经验分享

(一)一般护理

1.隔离与消毒

钩端螺旋体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所以一定要做好标准预防。因本病不常见,所以这也是本病的一个护理难点。

(1)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限制病人外出和家属探视。

(2)在采集患者血、尿、脑脊液标本时应禁止直接接触。

(3)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用5%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被病人尿或血液污染的物品用甲醛熏蒸消毒。

(4)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用0.2%过氧乙酸溶液泡手1~2 min, 每天更换消毒液。

2.休息与活动

因患者感染钩体病毒,全身乏力,所以患者早期应早期严格卧床休息,不宜搬动患者,以免加重疼痛,诱发大出血。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后可下床适当活动。

3.饮食与营养

因钩体入侵导致器官损害,再加上身体乏力,免疫力降低,因此要保证急性期营养的供给,一般应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多饮水。

4.口腔、皮肤护理

指导患者漱口,勤换衣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的继发感染。

5.心理护理

该病进展凶险,应告知患病及家属原因, 疾病发展过程、转归,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多关心、体谅、安慰患者,给患者举相同病情好转的病例,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6.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有无发烧,有无出血性休克表现。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者, 应警惕脑膜脑炎的可能。

(2)出血的观察;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若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咯血丝痰等表现,提示肺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3)尿量的观察;患者入院后应常规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对少尿或无尿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严格控制患者输液量及速度。

(二)对症护理

1.体温过高

(1)因钩体侵入血流,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可形成钩体败血症,因此本病一般有反复发烧,呈稽留热,应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可采用冰敷和温水擦浴。禁用酒精擦浴(该患者有出血向)。

(2)用药护理:为避免赫氏反应的发生,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用药6h内加强监护。滴注开始时速度宜慢, 每分钟30滴, 观察30分钟后无反应, 稍加快速度。护士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1次。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药,因服用退热药后,可使体温骤降,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2.出血的护理

肺弥漫性出血为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应特别重视。

(1)病人绝对静卧,并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2)吸氧,备好急救药物以及吸引器、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囊等器械;

(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呼吸道阻塞征象,应及时吸出血块,必要时配合医生行紧急气管切开;

(4)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等。如出血严重或有失血性休克时,及时配血,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溶液等补足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

病情转归:

经积极治疗,该患者生命体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可,转入感染科行进一步治疗。

病例总结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所以如何做好标准预防也是本病的一个护理难点。由于钩端螺旋体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因此早期观察及护理可直接影响预后。在护理过程中, 观察赫氏反应及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的监测及记录, 及早发现、及时防止与治疗弥漫性大出血, 是护理本病成败的关键, 同时也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知识扩展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经皮肤和粘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属人畜共患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为7-10天,平均10天。患病者以青壮年、有疫水接触者为主。钩端螺旋体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体,迅速进入血液并繁殖。

整个病程可分早期、中期和后期。

早期:

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最常见,起病急骤,1-3天恢复。

症状:发热、头痛、腓肠肌痛、全身乏力

体征: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压痛

中期:

肺出血型------很常见,早期败血症后3-4天。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的咯血为特征。可分为一般肺出血型和肺弥漫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感染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伴肾功损害。

还可出现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等器官损害的表现。

晚期:

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眼的后发症、闭塞性脑动脉炎。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4周内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极度乏力,眼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或伴明显的多器官损害可临床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确诊则依赖于钩体的分离培养阳性及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

赫氏反应

本病有一个特殊的用药反应就是赫氏反应。部分病人接受青霉素G首剂注射后30分钟-4小时,突然出现畏寒、寒战、体温骤升,原有症状加重。持续约30分钟-1小时,部分病人出现体温骤降至正常或以下,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厥冷;或发生超高热,伴神志不清、抽搐、呼吸心跳停止。

原因:

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加重。

处理:

立即使用镇静药、激素;

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适量输液、纠正酸中毒、强心、抗休克和使用呼吸兴奋药等。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