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新生儿科探索康复管理新模式

■劳动报记者李蓓

当38000个跑者昨天清晨在浦江之岸悦动奔跑时,他们呈现的是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但每座城市其实都是由各种表情、力量交错构成。在你看到强壮、健康的那一面时,另一股柔弱、微小却更顽强的生命力,请不要忽略!

昨天其实有另一个很特别的纪念日——国际早产儿日。医学上把37周(以及之下)的宝宝,定义为早产儿。全球每年大约有1500万新生早产儿来到这个世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20万。

他们是“早到的天使”,其中很大一部分因为先天原因,前脚刚踏上世界,下一秒却转身远行。而那些幸运地留下来的孩子,如果能更幸运地得到好的医治和照护,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也将有幸成为那些跑者中的一个。

早产宝宝回家了

对于提前离开妈妈的怀抱来到陌生世界的早产宝宝来说,学会啼哭,学会呼吸,学会吸吮是他们面临的一道道挑战。

作为上海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之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每年救治了数以百计的早产儿,使这些早到的天使重获新生,其中胎龄最小的宝宝仅23周,出生体重最轻的宝宝仅530克。

“把这些早到的天使请回家吧!”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副主任步军说,他们将以往救治过的早产儿家庭请回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关注这些孩子。

昨天一早,30多个在儿中心新生儿病房开启人生之路的早产宝宝回到这里,和正住院的十多个早产儿家庭共聚一堂,分享心路历程和育儿经验,为住院的早产宝宝和他们的父母加油鼓劲。

同一时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也迎来了两个“回家”的早产宝宝——安安和球球。

一妇婴近年来年分娩量在3万个左右,其中每年在该院出生的早产儿约为2400-2500个。昨天“回家”的家长们带来了鲜花和蛋糕,新生儿科的勤主任和同事们为宝宝准备了公仔、绘本和点心。

走过一段不寻常路

每一位早产宝宝在“生之初”都走过一段不寻常路。

球球是2015年9月6日出生的,35周的他因肺部感染,出生当天就住进了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据妈妈介绍,球球的肺炎好了后,黄疸指标下不去,反复照光。在NICU住了两周,在医院一共住院一个月左右。一岁以内,球球每个月都来医院检查身体。

而安安是一个出生孕周更小的宝宝,2018年3月17日出生时只有26周+4,出生体重935克,在新生儿科病区住了121天。

早产儿有比较高的风险存在一些慢性疾病,少数早产儿会面临远期的发育问题,需要长时间的管理。步军主任说,按照现在的技术,救活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救活之后的路怎么走,是医学和家庭共同面对的挑战,社区康复将承担主要功能。明年,儿中心将开张沪上首个父母陪伴式的新生儿病房,打造更有温度的亲子医疗。他们希望在早产宝宝的护理上,能够在他们的人生第一步就营造更温暖的家庭康复氛围和理念。

一妇婴新生儿科团队告诉记者,为避免早产宝宝出院后即失访,他们利用“+医疗”手段,为早产儿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与产科、妇幼保健等多学科合作,通过长期规律的随访和健康管理,促进早产宝宝的健康发育,让大多数“早来的天使”能够较好地追赶上同龄人。

刘江勤主任从2015年开始,通过微信号作线上科普。今天他发布了一篇《早产儿蜕变记》。作为一名新生儿科医生,他了解早产宝宝的种种不容易:“当别人躺在妈妈怀里吃奶时,你躺在暖箱里,身上插满了各种仪器和管道……当别人闹着要出门看花花世界时,你关在家里不敢出门,担心被感染……”他说,医生和家庭的共同守护,终有一天会让这些小天使“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