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感染 为何发烧?浙大学者揭秘一种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_

没有感染细菌或病毒,为何还会发烧?在各大医院里辗转着这样一群病人,他们的炎症是由自身基因突变引起的,许多人长期饱受病痛折磨。浙江大学科学家及其合作者日前发现了一种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揭示出致病基因,并提出了有效治疗方案。这一振奋人心的成果12月12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种遗传病,大多数患者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出现炎症。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周青研究员见到2岁的患儿小明(化名)时,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每个星期总有几天要发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生怀疑,小明罹患的是一种由未知基因突变导致的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周青团队和医院合力攻关,揪出了“幕后元凶”——人体内调控细胞“生死”平衡的RIPK1基因。科研人员发现,小明体内的RIPK1基因发生突变,提高了相关蛋白酶的活性,加剧了细胞的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细胞的凋亡与坏死可激活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的炎症因子又进一步促进了细胞的死亡。这种新型自身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周青分析说。

在研究过程中,周青又收到了来自加拿大的一个患有相似疾病表型的家系:35岁的妈妈和她的3个儿子,患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烧,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的RIPK1基因也携带有相同位点的突变。周青说:“两个家系基因组数据分析和功能实验结果,证明了RIPK1因为该位点的突变导致了疾病。”

幸运的是,这一刚刚被揭示出来的新型疾病有一个立即可用的治疗方案。因为明确了炎症是由RIPK1基因介导的信号通路引发的,科研人员顺藤摸瓜,发现炎症因子IL-6在病人体内激增。而临床上已经存在IL-6受体的抑制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教授为小明使用IL-6受体抑制剂,症状很快得到明显好转。

出生后不久就被炎症折磨的小明,现在只需每两周注射一次IL-6受体抑制剂,就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成长。周青说,还有许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仍未找到致病基因,也缺少有效治疗方法。

1997年,医学界发现了第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家族性地中海热。20多年来,研究人员陆续揭示出40个会引发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基因。周青曾长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工作,她致力于自身炎症性疾病研究,已发现了近10个自身炎症性疾病致病基因。

自身炎症性疾病虽属罕见病,其实有相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周青介绍,在她发现DADA2这种自身炎症性疾病时,全世界只有9个病例,而研究论文发表后,全球各地相继发现报道的病例400多例。“按照其基因致病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的频率推算,可能有将近几十万病人。”周青说,许多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多年辗转求医却长期无法确诊,更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周青说,探究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解析致病机理的科研任务重大而紧急,在层出不穷的“基因奥秘”面前,不仅需要有顶尖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社会多方面的联合力量,共同推动科研和临床的发展,造福更多被自身炎症性疾病折磨的病人。

浙江新闻客户端201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