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掌舵人”李书福:从内部培养人才,让企业基础更牢固

原标题:吉利“掌舵人”李书福:从内部培养人才,让企业基础更牢固 来源:云掌财经

作者:云掌财经 可为商学院

吉利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翘楚,在人才管理上必定有过人之处。那么,吉利帝国与他的创始人,是如何走过那段风雨之路?其中有怎样的人才管理逻辑?

1

拍照小工创立吉利集团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浙江台州一带浓郁的商业氛围,对他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19岁高中毕业之后,李书福天天骑个破自行车满大街给人照相,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1984年,李书福进入冰箱行业,成立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1989年,他的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几千万元,来拉货的车子排着长长的队伍,而那一年,李书福才刚刚26岁。

1994年,一次美国之行让李书福萌生了造汽车的想法。没有任何经验的李书福将自己的座驾,一辆价值一百多万的奔驰车,让技术人员拆开进行研究。

于是,“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加两张沙发”,这个结论日后成为李书福敢想敢干的最著名言论。一番东拼西凑,李书福终于攒成了一辆车——吉利一号。

刚起步的吉利车吃的是百家饭。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1999年年中,吉利卖出了第一批豪情轿车,以5万多元的价格将产品推向市场,销量一路攀升。

2001年11月9日,搭载着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金属冲压车身的“吉利JL6360”,获得了国家新车生产许可证。由此,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

李书福说:“这个批文让我们制造汽车的梦想,真正插上了翅膀,开始腾飞了。”

除了造车,李书福还念念不忘教育。1997年开始,吉利创办学校,建有北京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设立了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超2亿元教育扶贫资金,超过1万人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走上就业岗位,累计培养人才15万人。

2005年,在有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李书福更是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他尽情地放大着自己的中国符号,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吉利。这场首秀,也为日后李书福的梦想打下了基础。

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一步步地逼近实体经济,此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了李书福面前。

美国福特公司以大约20亿美金的低价抛售沃尔沃。李书福仰慕沃尔沃已久,他下定决心收购。对于1997年才起步,年利润只有九个多亿人民币的吉利来说,收购沃尔沃无疑是一个疯狂的举动。这场收购也被外界比喻为“蛇吞象”。

最终,经过两年艰难的磨合谈判,2010年8月2日,吉利并购沃尔沃交割仪式在伦敦进行,总收购金额为18亿美元。那一刻,李书福潸然泪下。

世界上所有的奇迹的产生,往往都是在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的时候,它可能了,它实现了。

——李书福

2

内部培养人才

1997年,吉利刚刚进入汽车行业,录用了80名大学生,但是最终,仅有1人留下。人才的紧缺不仅让李书福感到了汽车难做,也让他下定决心开创自己的学校,培养自己的人才。

不过办大学不是最终目的,培养造汽车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在吉利创办的学校中,采用“311”模式开拓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代表了三门以上通用知识与能力课程,主要有《实用语文》《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等;第一个“1”代表专业能力课程;第二个“1”代表的是道德教育与素质训练课程。这些学校也给吉利带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吉利通过自己创办学校解决了人才来源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来说,个人前景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职业发展,员工就会想着要离开。针对这一点,吉利在员工职业发展中打开了四条职业晋升通道:

1、管理通道:公司为在管理方面有潜质和能力,并且未来也打算从事管理方面的员工而设置的晋升通道。

2、技术通道:公司为在研发、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有潜力的员工,将来有志于从事技术研发的员工设立。

3、岗位通道:公司为管理、技术等岗位的员工在他们自己岗位上的发展而设置的通道。

4、横向通道:公司为员工在各岗位、专业、系统、公司之间横向发展而设置的通道。

吉利汽车研究院就是这四种通道的集中体现,研究员中,从科长到院长只占总人数的5%;喜欢创新的员工可以做项目,从项目管理员升到管理总监;普通技工可以从初级技工升到技师,也就是副部长级。让每一个有才能的员工都有发展机会。

从吉利的发展来看,其人才培养效果是显著的。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总量从630万辆增长到2400万辆,增幅近4倍;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从250万增长到1000多万,增幅超4倍。可吉利汽车十年间销量却由1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24.7万辆,整整翻了近7倍。

能取得如此成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吉利对技术人员的培养。看看员工成本数据就能知道了,吉利的员工成本在2017年达到了45亿之多,几乎是2016年的1.5倍。

现在的成绩足以让吉利骄傲,但是发展仍在继续。对吉利而言,也需要不断融入互联网思维,以更开放的态度拥抱消费者。为此,就需要培养更多的了解互联网知识的人才。

“传统汽车制造商想要知悉消费者的需求,需要通过调研公司或者第三方平台,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还不一定准确。而新的互联网趋势之下,车企与消费者能实现直连。”根据副总裁林杰透露,为响应变化,吉利现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希望能够建立起车企与消费者以及经销商网络直连的良性反馈状态。(可为商学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