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20年的博士后不想见病危母亲:孩子有问题,都怪家庭教育缺失】

失联20年的博士后不想见病危母亲:孩子有问题,都怪家庭教育缺失 2019-12-10 13:00:17 黄衣心理

近日,大家都被一则“北大博士失联20年未归家”的新闻刷了屏:主人公王某从小品学兼优,一路升学直到博士后,却在出国后跟家里断绝联系20年。王某出身农村,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但他连老母亲去世前见他最后一面的愿望都没能满足。通过辗转终于联系上他后,他也只表示:“清官难断家务事,以后不要再往这边打电话了。”

听起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天之骄子成年后嫌弃原生家庭,不少网友看过新闻后表示,又是一个白眼狼的成长故事。但也有网友表示,不了解真相不能随便下定论,出国前一直有跟家里人联系,还说攒钱给家里买房的孩子出国后就失联,这背后一定有隐情。

有怎样的隐情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新闻还是让我们想起了“北大留学生拉黑父母”的新闻,同样的天之骄子背负不孝子的骂名,但这个故事,却有着不一样的解释:这位北大留学生拉黑父母十多年,并在社交平台上控诉了父母的“罪责”:成长的道路中总是打击多过鼓励,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未得到过父母援助,得到的是讥笑与辱骂;即使出国却也没有一点自由空间,被父母监视控制。

常年的积怨腐蚀了少年心中对父母栽培的感激,才让他在成人之际第一时间拉黑了自己的父母并断绝往来。本应该是“羊有跪乳之情,乌鸦有返哺之恩”的亲子关系为何却变成互相伤害的泥潭?本应当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何却变成了伤他最深的罪人?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了质。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教授的不是理性的应试知识,而是偏向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可是家长们一心希望儿女们出人头地,学技能上补习班,学历提高了,“情商”却为负。博士拉黑父母与父母断绝关系的新闻背后折射了这两个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缺失。

好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这样的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尊重与体谅,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利用父母权威的压制。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出发,好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育与生理需求的满足的同时,还能够自由地追求爱,平等,尊重,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商”的家庭教育是本末倒置,会恶化亲子关系。

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绝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专职与残暴,而是心平气和的同为家庭成员的平等交流,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平等原则:

家长不使用地位权威向孩子施压,而是耐心地帮助孩子修正错误,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交流原则:

亲子关系离不开交流,最好的交流方式不是大动干戈地动手动脚,而是语言交流。情感需求在交流中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父母孩子之间才能够相互体谅了解。两个家庭悲剧的上演背后正是交流不到位,父母只一味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却忘记了与孩子情感的沟通。

镜子原则:

时刻牢记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自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暴力冷酷的家长只会催生出冷血的孩子,给孩子做榜样,孩子进行对的模仿,在良性循环中才能实现叫家庭教主与利益的最大化。

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做父母的又何尝不应该终身学习呢?

思考怎样给孩子带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终身课题。

你对两个新闻有怎样的看法呢?你认为什么事好的家庭教育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