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妈妈”的教育之道]

 陈美龄

 ▌杨涵

 年岁稍长的人对陈美龄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会感到陌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美龄在日本出道,作为与山口百惠、邓丽君同时代的歌手走红亚洲,《原野牧歌》、《归来的燕子》在国内均有相当高的传唱度。虽然作为演艺界的“明星”,备受粉丝喜爱,陈美龄却十分热爱学习,先是在日本上智大学修习国际学专业,后又在人气高峰时期勇退歌坛,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专业毕业。

 陈美龄在自传中曾提到过,关于急流勇退赴加求学这件事,她的爸爸对她说过:“名誉地位、金钱财产都像流水,会失去的、会被人抢走的。但进了脑袋的知识却没有人可以抢走,是你一生的宝物。可以读书时,应该好好珍惜机会。”或许正是受了父亲的鼓励和影响,陈美龄在生下大儿子金子和平后,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她的二儿子出生。之后,除了演艺事业,陈美龄也兼任随笔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亲善大使、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等,活跃于各个领域。2015年,继陈美龄的大儿子、二儿子之后,她的三儿子也成功被斯坦福大学本科录取,这自然让陈美龄一时轰动,成为了话题人物,她根据自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经历写出了《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

 今年,陈美龄所著的《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简体中文版亦与读者见面。陈美龄认为,在实际育儿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有些事则是“绝对不能做的”。这些绝对不能做的事,却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这是她想要写作这本书的原因。但她也请读者不要因为“绝对”这个字眼而变得过于神经质,在这本书里,她其实希望能就着这些“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和读者重新梳理育儿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认识到科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当然,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并不仅仅只能通过教育的结果来证实。然而,在现在的社会中,的确有太多错误的育儿指导和教育思路,鼓动着家长泛滥的焦虑感。因此,家长自身学习经典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凸显。

 在这本书中,陈美龄列举了35件家长不要对孩子做的事情,其中有不少人已经熟知的“不要拿孩子与他人作比较”、“不要把孩子当婴儿对待”、“不要对孩子动粗”等忠告。对于为什么不要做这些事情,陈美龄也给出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分析。此外,书中还有一些不同于主流育儿理念的观点——比方说,“不要把学习与游戏区别开来”和“不要期望和孩子成为朋友关系”等,阐释起来也颇为有趣。

 陈美龄认为,“不要把学习与游戏区别开来”才是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学习的方法。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要让孩子树立起“结果并不能代表一切”的观念,但是也要向孩子解释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毕竟考试是目前最直截了当的检验方式——既然一定要考试,那就快乐地学习吧!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陈美龄曾对儿子们说:“妈妈最喜欢做作业了,做作业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你们千万不要做完作业,要等妈妈回来一起做!”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主动抢在她之前把作业都做完了,没有给她留下一点儿,令她“颇为沮丧”。见状,儿子只好安慰妈妈:“下次一定给您留一点儿。”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学习模仿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如果父母首先把学习视为一件不得不做的苦事、难事,把考试视为唯一的检验成绩的手段,恐怕孩子也会对它们产生抵触心理吧。

 还有很多父母会期待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认为像同辈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亲子关系良好的证明。但是,陈美龄认为,亲子关系最好不要发展成朋友关系,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拥有父母”的权利,父母不能剥夺它。亲子关系不像朋友关系那么轻松,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朋友一般,父母就会为了不被孩子讨厌而不说出严厉的话来。在玩闹和游戏中,也许还会渐渐失去作为父母的尊严。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孩子心中尊敬的、向往的大人,这才是良好健康的亲子关系。

 实际上,《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是由陈美龄和她的大儿子金子和平一同撰写的。在母亲叙述育儿方式的亲身经验之后,和平附上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它既是对母亲多年来育儿理念的回应,也像是一份送给母亲的温柔的“成绩单”——他告诉母亲,自己的健康成长颇受益于家庭的养育——即父母尽最大努力的陪伴、鼓励和指引。

 在众人眼中,陈美龄自然是一位“明星妈妈”,这当然不仅是因为她的名气或是她的孩子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优秀”。更是因为,我们能从她的孩子身上看到自信、自律、温和、坚强的品质,以及对他们母亲的敬与爱——因此读者才有可能相信,她是拥有正确教育方法的妈妈以及教育家。(《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陈美龄、金子和平著,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