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培养只会处理现实问题的学生] 名家访谈

日期:2019年07月12日 06:39:04 作者:沈湫莎

timg (3).jpg

嘉宾:吴岩(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采访:沈湫莎(本报记者)

两年前,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决定建立我国首个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他准备做三件事:一是做想象力的基础研究,二是用想象力做科学前沿的预测,三是做科幻作品研发。如今,这个以“想象力”命名的研究中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吴岩也频频现身于各种科技和科幻论坛。

对于这个结果,吴岩早有预料。在他看来,想象力受到关注是大势所趋。“我们处在一个未来飞快地嵌入现实的时代,传统科学建制已逐渐不适应今天的发展,我们不能培养只会处理现实问题的学生,要让他们拥有面对未来的能力,想象力就是那道光。”他说。

想象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科研的‘标杆’快没有了。”吴岩说。在科技“跟跑”“并跑”的时代,前面有别人树立的“标杆”,方向有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奔跑过去;而当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开始转向“领跑”,不确定因素大增,未知远大于已知,谁能准确预判技术发展路径,谁就将领跑未来。

道路千万条,导航靠什么?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想象力是大家公认的能够提高成功率的“那道光”。预测科技前沿是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工作之一。去年,他们举行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方面的研讨会,和一般研究中心不同的是,他们会从大量科幻小说中寻找人们关于这些事情的描述。

“迄今为止,所有重大科学发现的前半段,都是依靠想象力完成的。”吴岩如此推崇想象力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而他并不是“独行侠”。近年来,清华大学设立“未来艺术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学开设“创意与艺术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开设想象力中心,大家都在从不同角度“嫁接”想象力。可以说谁掌握了想象力,谁就将成为为未来发展“指兔子”的那个人。

中国人天生缺乏想象力吗

想象力如此重要,但关于想象力本身,还有许多“谜团”待解。在吴岩团队的研究簿上,早已写上了“想象力是如何产生的”“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哪块脑区活跃”“记忆是想象力的一部分吗”等一系列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人似乎天生缺乏想象力,吴岩希望打破这一偏见。他认为,想象力其实是一种跳出边界、从不在场寻求在场的能力。恰恰是这种矛盾性,导致了想象力的陌生感。“叹为观止是想象力的最好描述,这就是人们常常感叹‘我怎么没想过会是这个样子’的原因。”他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跨界”并不受推崇。人们很清楚在既定的边界之内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固定的边界常常不再固定。而在信息时代,超越固定边界已势不可挡。在通信更加便捷、交通更加发达的社会里,新点子层出不穷,且瞬间即可传遍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看,5G造就的全新社会,不仅会带来物联网和自动驾驶,还会让中国人的想象力更上一层楼。

有效开发想象力,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1991年,吴岩在我国综合性高校开出第一个本科科幻课程,2003年他建立国内第一个科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并于2015年升级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今年,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编纂的国内首部想象力教材《科学幻想》即将正式出版。而用于高校教学的《中国科幻读本》和《中国科幻理论读本》也已编辑完成。

吴岩始终认为,人的想象力不会一下子爆发,更不会一下子泯灭,有效地保护、开发和培养想象力,是未来教育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在不同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应以不同方式进行:小学时期应以保护、激励为主;初中阶段应培养科学推理;到了高中时,则应发展批判式思维。”吴岩认为,现在的科普教育太过强调逻辑和定理层面的东西,太注重知识的获取,却无法真正打动孩子们的心,触发他们的好奇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们已经获得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和能力。吴岩表示,他的团队在过去两年中已研发出一系列VR(虚拟现实)系统和脑认知研究设备,他们希望利用这些工具,扎扎实实地做几年研究,为想象力科研、前沿科学探索和科幻创作作出独特贡献。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