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十年目标:遏制心理疾病增加、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7月23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说道。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均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雷正龙提到,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0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还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这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利用。为此,亟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主要针对居民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的情况、认可的情况和行为的改变进行测试,在近2万覆盖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调查样本中,能达到心理健康素养合格水平的人口比例约为12%,即2018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12%。基于此,得出2020年和2030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目标值分别为20%和30%。

二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我国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今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不断推进,广大公众将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够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且在各部门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的上升趋势有可能减缓。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国家卫健委2008年在全国要求相关医疗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设立心理援助热线,截止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设有心理援助热线大约53个,覆盖全国51个城市,广泛得到社会公众的使用和认可。2018年,全国打进心理援助热线的求助电话有60多万人次。

杨甫德指出,热线电话来电者的问题集中在三方面:第一类是精神心理障碍人群及他们的家属来电;第二类是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第三类是家庭和工作当中的人际矛盾冲突。心理援助热线在紧急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上,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二九九 ,即两项行动目标、个人和家庭九项行动措施,社会和政府九项行动措施。

具体来说,倡导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

社会和政府促进心理健康的九项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与使用机制;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规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强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职责;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