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_风雨兼程七十年 农村经济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乌鲁木齐农村发展成就回顾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春风化雨,70年风雨兼程。70年间,乌鲁木齐步履蹒跚、历经曲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乌鲁木齐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下,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繁荣富强、和谐美好的新时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乌鲁木齐始终把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幸福的重要抓手,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总目标,农业发展进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的新阶段。

一、  农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间,乌鲁木齐农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4年)农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第二阶段(1985-2014年)农业高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4年):农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从总体趋势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乌鲁木齐农业在增加食物供给,特别是粮食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产量由2.3万吨增长到12.01万吨,年均增长2.9%,粮食单产由101公斤/亩增长到229公斤/亩,年均增速1.4%。畜牧业中肉类总产量由0.08万吨增长到0.41万吨,人均肉类消费量3.61公斤/年,年均增长率4.9%。这一阶段,林业与渔业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第二阶段(1985-2014年):农业高速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乌鲁木齐农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29年间,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肉类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渔业和林业发展迅速。2014年粮食总产量14.75万吨,比1985年增长1.2倍,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246公斤/亩提高到2014年的489公斤/亩。2014年肉类总产量6.18万吨,与1985年的0.55万吨相比,年均增长8.7%。2014年水产品产量0.87万吨,与1985年的0.01万吨相比,年均增长16.9%。2014年当年造林面积3.30千公顷,与1985年的0.88千公顷相比,年均增长4.6%。

第三阶段(2015年至今):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乌鲁木齐自2015年以来,实施“少种粮、多种树、节水压粮”等农业政策来保障城市供水,直至2018年,粮食种植、畜牧业养殖、渔业养殖面积持续减少,林业与农林牧渔服务业高速发展。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25.44万亩,产量9.87万吨,与2015年相比面积下降了23.7%,产量下降了21.8%。2018年年末牲畜存栏82.89万头,与2015年相比年均下降3.1%,水产品养殖面积1.43千公顷,与2015年的1.55千公顷相比,年均下降2.6%。2018年当年造林面积3.18千公顷,与2015年的1.96千公顷相比,年均增长17.4%,2018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产值2.77亿元,年均增长5.0%。乌鲁木齐农业发展在迎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进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二、  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鲁木齐农业总产值不足1亿元,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已形成蔬菜、薯类和畜牧等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农村经济总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至2018年,乌鲁木齐农业总产值达60.41亿元,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9.9%。

种植业——201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75万亩,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3%,实现种植业产值31.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0%,年均增长9.2%。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19.4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7.0%,实现粮食产量9.87万吨,单产509公斤/亩,与1949年的101公斤/亩相比,增长4倍;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96万亩,占比4.1%,实现产量0.70万吨,单产238公斤/亩,与1949年的41.8公斤/亩相比,增长4.7倍;蔬菜(含薯类)种植面积25.31万亩,占比28.4%;其他作物种植面积24.08万亩,占比33. 6%。

林业——乌鲁木齐从1963年开始,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活动,当年实现人工造林137公顷,2018年,乌鲁木齐实现人工造林面积3176公顷,与1963年相比,增长23倍;年末实有育苗面积4845公顷,与1963年的49公顷相比,增长99倍。林果产量约9万吨,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15%,主要以葡萄、苹果为主,其中葡萄产量约7.5万吨,占林果年产量的83.3%。2018年,乌鲁木齐实现林业产值2.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6%,与1963年相比,年均增长15.1%。

畜牧业——经过70年的发展,乌鲁木齐畜牧业基本具备了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科学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手段,乌鲁木齐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化与现代化,畜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已成为乌鲁木齐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畜牧业实现产值23.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8.3%,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速达10.7%。2018年年末牲畜存栏头数82.89万头(只),与1949年的11.07万头(只)相比,增长6.5倍,年均增长3.0%;肉类总产量3.67万吨,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5.7%,其中主要以牛肉、羊肉、猪肉为主,牛肉产量1.10万吨,占比30.0%;羊肉产量0.94万吨,占比25.5%;猪肉产量0.91万吨,占比24.9%。2018年乌鲁木齐市牛奶产量5.08万吨,与1963年相比增长53倍,人均牛奶消费量上涨8.8倍。2018年乌鲁木齐禽蛋产量0.86万吨,与1982年相比增长9倍,人均禽蛋消费量增长3.2倍。

渔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乌鲁木齐渔业发展极其缓慢,直到1960年,渔业发展才逐步有所起色。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乌鲁木齐渔业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乌鲁木齐水产品产量0.95万吨,实现渔业产值0.95亿元,与1960年相比,年均增速达18.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2%。

农林牧渔服务业——2003年开始,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第一产业产值核算时,乌鲁木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0万元,截至2018年,乌鲁木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7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长3.6%。

70年间,乌鲁木齐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农业产值占比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第一产业完成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几乎是空白,在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72.5%,畜牧业占27.5%;随着改革开放后,通过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才扭转了农业内部过份依赖种植业的格局。截至201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0%,与1949年相比下降20.5个百分点;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7.0%,与1949年相比,下降65.5个百分点,油料作物、蔬菜、棉花、瓜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到2018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另外,乌鲁木齐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近几年注重农区畜牧业发展,201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8.3%,与1949年相比提高10.8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018年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6%、1.6%、4.6%。

三、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能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鲁木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随着乌鲁木齐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种植业逐步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操作,畜牧业、渔业逐步实现科学化、规模化发展。

截至2018年,按折纯法计算,乌鲁木齐农用化肥施用量1.60万吨,与1970年比,年均增长6.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88万吨,与1999年相比,增长10倍,年均增长13.06%,其中地膜使用量0.34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1.51万亩。2018年农用柴油使用量0.77万吨,与1999年相比,增长1.2倍,年均增长1.1%。201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6.68万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26.68万千瓦,占机械总动力的72.7%,汽油机动力1.52万千瓦,占机械总动力的4.2%,电动机动力8.24万千瓦,占机械总动力的22.5%,主要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排灌机、收割机、喷雾机、脱粒机、运输车等农业机械与设备。

四、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迅速发展,农业规模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乌鲁木齐坚持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推动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2018年,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4.19万亩,与2014年的2.48万亩相比增长69.0%,年均增长14.0%。其中,设施种植业面积1.64万亩,占比39.2%;设施林业面积0.79万亩,占比18.8%;设施畜牧养殖面积1.17万亩,占比28.0%;设施水产养殖面积0.59万亩,占比14.0%。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迅猛, 2018年乌鲁木齐有营业执照,可以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农户数共计718个,实现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3万人次。为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末,乌鲁木齐拥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个,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农户数21个。

另一方面,乌鲁木齐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为主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共有521个农产品专业大户、41个农业企业、86个家庭农场、58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合作社成员0.7万人。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涌现出麦趣尔集团、阿尔曼实业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顶新集团(康师傅)、娃哈哈集团、农夫山泉、维维集团、草原兴发等众多内地知名企业在乌鲁木齐投资办厂,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日趋健全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乌鲁木齐充分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的农户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乌鲁木齐涉及农业经营活动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具有村级行政管理职能的管理机构共计183个,其中自来水受益村174个,占比95.1%;通汽车的村数175个,占比95.6%;通电话村数175个,占比95.6%;通有线电视村数171个,占比93.4%;通宽带村数175个,占比95.6%。

乌鲁木齐市社会保障系统日益完善,2018年,乌鲁木齐183个村级机构中,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共有139个,图书室(馆)、文化站147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131个,卫生室157个,其中具有执业资格个医师148人,教育、卫生、医疗覆盖率达80%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求。

六、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70年间,乌鲁木齐农村经济取得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带动下,目前乌鲁木齐农户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结束了农民几千年上交“皇粮国税”的历史。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乌鲁木齐农村经济又迎来新的发展方式与发展方向,农民生活质量将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3元,与1990年的894元相比,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比32.3%、38.5%、12.4%、16.8%左右,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0%左右。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92元,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占比25%、5%、26%、15%、8%、10%、1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家庭在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食品烟酒、衣着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民家庭生活用品消费中,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的持有量达90%-100%,摩托车拥有量占比65%左右,热水器、抽油烟机占比25%左右。

回顾七十年的沧桑巨变,乌鲁木齐农业经济在广大农牧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跃升。70年来,乌鲁木齐农业有不断探索和体制改革中快速发展,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再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目前,乌鲁木齐农产品流通体制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展开,农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依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价值规律来管理、调控和发展的轨道。随着农村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深化,乌鲁木齐农村经济必将迅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前景将无限美好。

 

 

 执笔人:刘春玲

新疆乌鲁木齐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