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019 [2019CPPL | 沈奕斐: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出路]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是从2012年开始做家校互动研究的,今天,我很坦率的告诉大家,这7年是家校关系越来越虚伪和恶化的7年。老师越来越不相信家长,‌‌家长也越来越不相信老师。”

在由教育家社区独家直播的2019CPPL“家庭教育赋能专场”中,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针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出路做了深刻的分享。

以下为沈奕斐演讲内容的部分摘录:

在座各位看的大量育儿文章都是从微信公众号里来的,‌‌但实际上我们做学术研究时的结论往往有一个前提假设,有一个语境,控制其他变量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呢,我就觉得大量朋友圈里的文章对于观点的解读都是有问题的,它需要我们用学者的思维去翻译这个东西。

一、从学者思维看,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我们很早以前学术上做了一个研究叫“密集母职”,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以孩子为中心,另一个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越多越好,但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导致的“荣辱与共”。

1.以孩子为中心

由于我们‌‌很多的安排是以孩子为中心,所以现在的90后、00后‌‌自我意识‌‌强大,‌‌他们去感受别人的能力是很弱的,以孩子为中心可能导致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出现问题。

2.‌‌ 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越好

是不是真的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越多就越好呢?当然不是。因为你每一次的关注都会意味着他自己空间会被减少,‌‌‌‌孩子需要做无聊事情的时间,‌‌他对时间的利用是需要学习的。家长‌‌时时刻刻关注就意味着他永远不会有能力自己安排时间,也不会有自己的探索。

3.‌‌ 荣辱与共

我很坦率的告诉大家,从我们的研究结论讲,你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未来的成功是‌‌没有关联性的,更没有因果关系。‌‌你去看那些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什么家庭教育的模式都有,‌‌专制的、权威的、民主的都有。

‌‌荣辱与共,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走形,而这个文化在学术上叫“密集母职”‌‌。当形成密集母职的时候‌‌你要知道‌‌我们的大方向都已经错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彻底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父母会发现付出没有回报。

二、为什么西方的教育方法拿到中国来不管用?

1.个体与个人:孩子的独特性

绝大部分家长喜欢的孩子是‌‌精神分裂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安静的时候特别安静,运动就非常的运动。‌‌我们希望孩子考试的时候特别细心,但同时我们也希望他有大局观,‌‌不觉得很精神分裂吗?

‌‌你的孩子至少要拥有两种极端的不同的人格,才能满足你心目中那个孩子的形象。‌‌所以你学的各种的育儿技巧,到最后其实都是想要去控制他,那你学再多的技巧都没有用,‌‌你必须得承认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他们的成长道路是不一样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2.家庭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现在是从家庭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的一个大变迁。以前‌‌家庭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努力发展事业是为了光宗耀祖,家庭是个经济共同体,‌‌家庭的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

但是到了今天,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利益。‌‌如今结婚不仅仅为了传宗接代,更‌‌是为了个人幸福。‌‌我们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一个家长很难代表一个家庭利益。

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自我意识要强很多,‌‌我们的手段从命令变成协商,从权威变成民主。传统教育不行,我们就立马学习西方的教育。西方提倡“温和而坚定”,你没做到就会怀疑是自己做得不好,尝试调整自己的状态。

‌‌研究后我们发现根本就不是家长做的不好,而是这个模式它不适合中国,‌‌西方的正面管教提倡要关注问题,而提倡尊重他人的选择一笔而过,整个的语境都是西化的语境,‌‌但是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家庭主义已经不再是现实,但是家庭主义的文化理念还在。

3.权利与权力、只有和规则的理解不同

‌‌我们个体权利跟权力之间的边界是不清楚的,‌‌什么应该干涉什么不应该干涉。‌‌中国家长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关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影响别人的权利才关注。

在美国的文化里面你‌‌不影响他人想做什么都行,‌‌因为我干涉你的前提是你影响了他人,‌‌这是西方的权力边界。

‌‌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我们有句话叫“一日三省吾身”。如果你一天24小时都在关注问题,怎么可能做到温和而坚定,这‌‌个情绪是没到位的。

4.社会环境不同

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是芬兰,他们考进‌‌本科学校的比例是‌‌87%,‌‌也就意味着只要没什么大问题都能进大学。我们中国能考进本科学校比例是‌‌17%,能够考进985、211的比例是5%,‌‌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教育机制本质上是一个选拔机制,‌‌这是我们中国目前特殊的环境。

5.教育理念的西化和应试教育的紧张关系

西方的教育体系对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父母越受西方教育影响,到了学校里面跟学校的配合度越低。‌‌因为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个集体化、社会化的过程。

很多学校把西方的正面管教的方式引进过来,基本上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人性的东西,其实西方的心理学非常管用,我们需要去学习关于儿童发展的心理,这是不需要文化的,但是对于具体的管理模式,你是一定要考虑文化的。

由于文化不同,所以西方的教育进来以后,它其实会造成很多思维误区。

三、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思维误区?

问题1:家校互动的问题

学校职责跟家庭职责在西方比较清楚,它有一条很明确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干涉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是有数的。校长们去做家校互动时,对于学校职能和家庭职能权责利的分工体系首先要明确出来,‌‌这个边界不建立后面就比较麻烦。

我是从2012年开始做家校互动研究的,今天,我很坦率的告诉大家这个结论,这7年是家校关系越来越虚伪和恶化的7年。老师越来越不相信家长,‌‌家长也越来越不相信老师。

问题2:隔代育儿的污名化

中国的过去的传统都是合作育儿,四代同堂‌‌是我们的理想的家庭模式。‌‌今天的中国,‌‌在现实情况下也是不得不依靠老人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老人其实愿意来帮忙,‌‌所以这是个非常好的合作的体系。

但当我们把西方育儿理念引进来的时候,你会发现隔代育儿是污名化的。现在出现的情况是‌‌年轻人希望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但希望老人用年轻人的认可的方法去带,所以本来是个合作体系,最后就变成一个冲突体系。

问题3:夫妻共育的误解

有专家一定会告诉你夫妻双方应该在育儿理念上统一,‌‌首先我告诉大家,没有‌‌两个人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上是统一的。并且孩子需要不同的爱,一个叫‌‌有条件的爱,一个叫无条件的爱。在过去爸爸更多扮演有条件的爱,孩子很多,谁表现得好我就爱谁。妈妈更多是无条件的爱,‌‌随便你怎么样,只要是我生的我就很爱你。

‌‌实际上孩子也需要有一个有人能够站在他立场上,否则两个人都加压,那你的孩子,将来要么变成妈宝男彻底废掉,要么就跟你对着干。

‌‌所以夫妻共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致的,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问题4:学习的不同阶段

‌‌研究发现孩子如果小学阶段要成绩好,‌‌它取决于‌‌多花时间,‌‌但是到了初中,就‌‌不再是比别人多花时间,而是追求效率。‌‌到了高中,你会发现不仅要效率高,而且遇到新的问题要有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各自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经常会在这一块里走错,‌‌最后你会发现,突然间他到了初中成绩就下来了,学习方式不对,这结果就‌‌是必然的。

四、家庭教育的出路

1.建立合作育儿的模式

1)重新梳理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和配合;

2)重新认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差异;

3)重新设计儿童、社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2.优势累积法的核心

1)明确你的育儿目标,定位你的角色;

2)学会观察和了解你的孩子;

3)真正欣赏孩子,享受育儿的过程;

4)正面标签帮助家庭的能量流动;

5)删除80%的问题,解决20%的问题:一个阶段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6)游戏化:让家庭更快乐。

3.学会观察孩子,给孩子搭台阶

解决问题的时候把问题变成机会,这样子你才能给他搭台阶,他才能真正成长,并获得成长的成就感,学习也是很快乐的。如果这个台阶搭得好,到初中阶段自然就会有学习的自驱力。

4.给父母减压,让父母成长

今天的父母特别不容易,父母自己也需要解压,不完全是我们的问题。也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需要的是认知上的更新。

‌‌所以我们要去学的是整个的育儿体系,了解成长规律,而不是某些技巧。学会应对现代化的角色,构建合作育儿的模式。总体上来讲家庭教育的提升并非是某一个技巧的提升,它是我们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5.每周六小时的家庭快乐之道

提升孩子整个的学习能力,每周6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你首先用力要用对方向,‌‌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把能量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在跟你斗。如果他回到家里跟你斗,在学校去跟老师斗,他是没有能力发展自己的。

回归到家庭教育本身,其实我们是在跟随孩子成长,它跟你孩子最后能不能成功其实关系不大。‌‌但是跟他的幸福是很有关系的,一个幸福的孩子他有能量,他成功的几率确实会变大。

幸福是家庭的底色,我们家庭教育真正做的是如何让家庭成为一个能量站,‌‌而不是一个培训班。‌

来源:深圳热线责任编辑:刘振华 下一篇: